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康震评说李清照 > 第九章 夕阳岁月

第九章 夕阳岁月(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在李清照带来的米芾《灵峰行记帖》上,七十五岁的米友仁写道:“拜观不胜感泣,先子寻常为字,但乘兴而为之。今之数句,可比黄金千两耳,呵呵!”我看到父亲的字,感慨万千,不胜唏嘘。家父日常写字,都是乘兴而为,这个帖子居然写有这么多字数,价值黄金千两了吧!

在《寿时宰词帖》中,米友仁首先介绍了这幅帖子内容的来由,然后写道:“先子因暇日偶写,今不见四十年矣。易安居士求跋,谨以书之。”意思是这幅字帖乃是家父闲暇的时候偶然写的,不见它已经四十年了!从米友仁的题跋中,我们不仅了解到米芾写字的日常情形,而且对这些字的来历以及价值都有了清楚的认识,此种题跋对鉴定米芾字迹的真伪当然具有非常关键的作用。

我们之所以使用如此长的篇幅来讲这件事情,就是要说明,李清照虽然已届花甲之年,但是依然尽心尽力地承继着她与赵明诚的文物收藏鉴定事业。这充分说明李清照对文物事业的执著与喜爱,同时这也是晚年李清照思念赵明诚最好的方式,用这样一种方式来寄托对赵明诚的思念,用这样一种方式来重温两个人将近三十年的幸福美满的爱情婚姻生活,这对于李清照而言是再合适不过了。

赵明诚在文物收藏生涯中,撰写过一本很重要的金石文物目录著作《金石录》,这部《金石录》是继欧阳修《集古录》之后规模更大、更有价值的一部研究金石之学的专门著作,也是后世研究金石之学的必备书籍。这部书在宋徽宗政和七年,即公元1117年前后基本完成,赵明诚在书前写序,详细记叙自己自幼从事文物收藏的经历,以及自己从事这项事业希望有用于世的深远意义。他又邀请好友,著名学者刘跂为《金石录》撰写后序,刘序对《金石录》的学术价值、学术意义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那是因为只要坐到梳妆台前,眼前就浮现出曾与赵明诚共度的幸福时光,也许当年,易安梳妆打扮时,明诚便陪伴在她的身后。可是现在,熟悉的一台一凳,一梳一镜,一切的一切都还是原来的样子,而斯人早已离去六年了!一切的一切都已结束了,再也无法回到从前,张张嘴,想要说点儿什么,可是眼泪却已止不住簌簌地落下来。

总不能就这样枯坐终日!总不能就这样每日以泪洗面!听朋友们说起双溪风光甚好,春色尚佳,不如一起划着小船去看看,去散散心。可是,自己这满怀的愁绪、满心的哀伤太沉太重,纵然心中明白,人要拿得起放得下,可是此时此刻的她又如何能够放得下?既然放不下,那小小的舴艋舟又如何能够载得动我的一腔愁绪呢?

读着这首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来李清照少女时代的那首《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那时的她是多么的活泼、快乐,充满勃勃生机!可是现在的她呢,却是“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本想去双溪泛舟散心,竟担心小船载不动她的忧愁!两相比较,形成多么鲜明的对照!又有谁能知道,在写《武陵春》的时候,李清照是不是也曾想起了《如梦令》?

用船之轻小来衬托愁之沉重,这不能不说是极为高明的文学手法!而如果一个人没有经历过那么多坎坷曲折,那么多生活的打击,那么多孤独寂寞,又怎会有如此深刻的情感体验?又怎会想到小船之轻与忧愁之重的强烈反差?“穷而后工”,此话的确不错啊!

承言继志后序金石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

《添字丑奴儿》

李清照在经历了战乱的磨难之后,又经历了再嫁、离婚的苦痛,现在,已经五十多岁的李清照不仅依然孤身一人,而且精神饱受折磨,身心俱损。我们不禁为这位天才的女诗人感到担心,以她这样一种精神、身体状态,还能写出优秀的文学作品来吗?动荡的时局、不幸的婚姻、痛苦的精神,还能够让我们的女词人焕发诗情吗?

命蹇词工舟轻愁浓

晚年的李清照,越是孤独寂寞,就越是思念赵明诚;越是思念他们共处的美好时光,就越是对手上所剩无几的金石字画等文物珍爱有加。她虽年岁日增,但还是常为这些藏品而来回奔忙。比如在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六十六岁的李清照就曾先后两次拜访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儿子、南宋著名书法家米友仁,请他为自己收藏的米芾的两幅字帖题跋。

在这里,需要就古代书画的鉴定鉴赏方法做些必要的简单说明。中国书画鉴定真伪的大体依据有:印章、著录、别字、年月、避讳、款识等等,还有就是题跋。题跋一般都是后人写在字画上的评论文字,大都以诗歌或散文的形式咏叹、评论书画作品与作者,或者评论前人的题跋是否妥当,并且一般都会对字画有鉴定式的评价。所以高水平的题跋对于鉴别字画真伪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题跋价值的高低,则与题跋者鉴别鉴定文物字画的能力与声誉有直接关系。

因此,题跋既是对字画的美学评论意见,也是对它真伪的鉴定意见。李清照之所以先后两次不辞辛苦拜会米友仁,主要的原因在于:

一、米友仁是南宋著名书法家,又是米芾的儿子,小米在大米的这两幅字帖上留下题跋,将会大大提升米芾这两幅字帖的文物价值与审美价值;

二、米友仁的这种双重身份,使他在米芾字帖上的题跋具有很高的鉴定价值,对于这两幅字帖真迹的鉴定具有关键的意义。事实上,米友仁的题跋的确对于米芾的这两幅字有所评论,特别给予了肯定性的鉴定意见。

古人说得好:“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欧阳修《梅圣俞墓志铭》)“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赵翼《题元遗山诗》)个人遭遇的不幸,生活的挫折与坎坷,却往往能够造就诗人创作成就的飞跃,因为苦难的生活与遭际磨练了诗人的精神,也锻造了文学的形象与气质。

李清照这一时期的诗词创作并没有因为身心的损伤而减少,相反地却呈现出创作的高潮,创作出不少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贴切地反映了她此时此刻的心境。在《武陵春》中,她写道: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这是暮春三月里的一个上午,风已停了,春花落尽,只余淡淡尘香,太阳懒洋洋地挂在天上,无精打采。诗人说:“日晚倦梳头。”这个“日晚”不是说晚上,晚上要休息了,怎还会梳头?就说是晚上,那词人也不可能从早到晚一直呆坐还不梳头吧!所以这个“日晚”是说日色已晚,日头已高,可我们的女主人公还是没精打采地坐在梳妆台前,一点梳洗妆扮的心情都没有。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