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生离死别(第1 / 3页)
赵明诚要立刻回转建康晋见宋高宗,只好将李清照暂时安顿在池阳,他则一个人从陆路赶往建康。两个人就此分手。在《〈金石录〉后序》当中,李清照对两个人分手时的情景记忆犹新、历历在目,李清照回忆道:
第二,李清照为什么没有在诗文中公开她的这种批评与反对。从内心来说,赵明诚的行为必然让个性刚强的李清照深感失望甚至鄙夷,但是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李清照虽然见识超越同时代的人,但毕竟是一个封建时代的女性,她与赵明诚终究是夫妻,况且赵明诚是家里的顶梁柱,是一家之主,赵明诚如果彻底倒下了,那这个家也就崩溃了!所以李清照虽然在政治上对赵明诚深感失望,但在生活上、在家庭内部,反而要更加维护他、照顾他、体贴他。毕竟,居家生活与政治风云是两回事,李清照在政治上的是非感再强烈,也不能以此就对赵明诚宣布决裂,划清界限,更不可能如对待逃兵一般,对赵明诚有什么过激的言行。
赵明诚所犯的错误正在于此。
第三,赵明诚做出这样不光彩的事情,虽是他的个人的行为,但作为他的夫人,李清照亦同感此辱,俗话说:“夫贵妻荣,夫贱妻辱。”夫妻本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朝廷对赵明诚的罢官,就已让这家丑传得沸沸扬扬,因此对于当时的李清照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如何谴责、批评、教育赵明诚,而是如何将这件事情的消极影响消除到最低限度,如何不要因此而影响到赵明诚今后的仕途。如以道德评断的眼光来看,李清照这样的做法或是丧失原则立场,但生活在那个封建的时代,李清照的眼光不可能超越时代。赵明诚在仕途上的沉浮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家庭,在这种情形下,李清照又怎么可能再在诗文中公开抨击批评赵明诚呢?
这或许就是赵明诚处理这件事所坚持的原则立场。然而,任何一个稍有道德良心与理智的人都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多么似是而非的道理,简直是强词夺理的逻辑!这不由得让我们想起多年前的一部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在战斗即将开始的前夜,一位连队教导员接到了调离战斗部队的调令。按道理,他完全可以离开这支即将走向战斗最前线的连队,但是愤怒的连长对他说:“你可以选择离开,但在你选择离开的同时,你也就从此选择了可耻的逃兵的道路。”
第四,在南宋初期,由于宋高宗小朝廷在政治上对金国一味地忍辱退让,在军事上节节败退,使得许多地方官员在动乱面前丧失斗志、丧失信心、丧失气节,这也就是俗话所说的上梁不正下梁歪。其实,赵明诚这次所面对的兵乱规模并不算大,而且不过是宋朝军队的内乱,他的临阵脱逃也只不过是当时官员临阵脱逃众多事件中之一小件而已。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里,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将不像将,兵不像兵,人心离散,世道沉沦,当时的人们也许早就对这样的事件见怪不怪了。大难临头,皇帝尚且弃百姓于不顾而抱头鼠窜,何况像赵明诚这样的一介书生、一介文官呢?
荣辱与共难以严苛
但这确是一个存在于历史上的真实事件,而赵明诚在这个事件当中,显然扮演了一个最不光彩、最丑陋的角色。这与他在此之前所扮演的优秀的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与妻子相知相伴相濡以沫的光彩形象并不矛盾。换句话说,赵明诚可能是个非常优秀的学者、学问家、文物鉴赏家、收藏家,也是一个非常好的丈夫,但却未必是一个好官,一个有能力的官,一个有责任心的官,更不用说他有多么高的政治道德、政治操守。事实上,正是从这件事情上,我们恰恰能够看得出来,宋朝官员特别是知州、知府这一类的中高级官员的政治素质,赵明诚的这个经历可能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特殊性,但也可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或许从这个侧面能够解释,为什么北宋王朝花费巨大的金钱供养了如此庞大的官僚群体,却始终在辽国、西夏、金国的军事打击下节节败退,终至灭亡。也许,正是因为封建时代读书人的惟一出路就是做官,如此一来,不管此人是否具备做官的素质,只要书读得好,科举考得好,便有资格做官,至于他是否能够成为一个合格的好官,有责任的好官,他到底适合从事什么样的职业,反而不是人们关注的问题了。
临阵逃走的赵明诚遭到了罢官的惩罚。然而,令人吃惊的是,从现在李清照仅存的诗词文章中,却看不到她对于丈夫这次所作所为的任何议论与意见。在那部详载他们夫妻生活感情历史的《〈金石录〉后序》中,提及此事,她仅是非常客观地写着:“建炎戊申秋九月,侯起复,知建康府。己酉春三月罢。”即是说,本朝建炎三年九月,赵明诚被起用担任建康知府,到了第二年即建炎四年春三月被罢免。看到这样一句未带任何感情色彩,仅是对事实进行客观陈述的话语,我们的心中会感到疑惑,因为在大家的心目中,李清照是一个疾恶如仇、爱憎分明,仰慕人杰鬼雄的奇女子,而不是一个无动于衷、麻木不仁、视若无睹的冷美人。李清照这一个客观的陈述句引起我们的许多疑问!
我们的心中也许会非常吃惊,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怎可能是如此不堪?
这究竟是为什么?难道说,由于对丈夫的偏爱蒙蔽了李清照的是非观念?应非如此,因为就李清照的个性与见识判断,可以肯定地说:她不仅对丈夫的行为有想法,而且也会有评价,关键在于她没有将这样的想法与评价写下来、表达出来!那么,李清照对于赵明诚行为的看法评价究竟如何?为何李清照未将看法评价表达出来?
宋高宗建炎三年,即公元1129年,此时赵明诚担任江宁知府已一年半。这一年的二月,御营统制官王亦率领京都部队驻扎在江宁,这个官职比江宁知府略低,但他所率领的军队直属朝廷,不归赵明诚管辖。王亦图谋不轨,企图谋反作乱,他们约定以夜间纵火作为起兵的信号。幸运的是,江东转运副使李谟得知了这个秘密,他马上将这个重要的信息告知江宁守臣、兼任江南东路经制使的赵明诚。说来也巧,就在此时,赵明诚刚刚收到赴任湖州知州的调令,换而言之,此时此刻,他虽然仍在江宁城中,但按理来说,他的身份已经不再是江宁知府,而应是未真正赴任的湖州知州,是身在江宁府的湖州知州。也许正因如此,所以当听到李谟报告这个万分危急的秘密消息时,赵明诚居然采取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他的道理似乎很简单:我既已不是江宁知府了,发生在江宁府中的事变应当由朝廷任命的新上任的江宁知府来解决。换句话说,即是不管新任的江宁知府是否已经到任,赵明诚都已将相关知府的职责提前交付给他,也就是说,处理这件兵变事端的好坏结果都与赵明诚无关,而是与那个尚未到任、完全不知情的江宁知府有关。
分香卖履杞妇悲深
整件事情详细记录在《建炎以来系年要录》等史籍上。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赵明诚罢官之后,江宁没法待了,湖州也不用去了,根据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中的记载,他们先后在安徽芜湖、当涂一带盘桓游弋,并打算在江西赣水之滨定居。五月份,他们到达池阳(今安徽贵池),在这里接到皇帝的圣旨,继续任命赵明诚为湖州知州,此时距离赵明诚被罢免不过三个月的时间。或许是因为当时国难当头,正是朝廷用人之际;或许也是因为赵明诚的两个兄长都是朝廷中的重要官员,反正,赵明诚又走上了仕途之路。按照惯例,赵明诚必须立刻去面见宋高宗。此时的宋高宗在金人的追击下,暂居于江宁城,而江宁已改名为建康。也就是说,在事隔三个月之后,赵明诚将重回建康城,回到这个导致他被罢免官职的耻辱之地,来面见皇帝,来重新恢复他的官职。这倒是一个非常具有特殊教育意义的机缘巧合,真是应了那句老话:在哪里跌倒的,从哪里爬起来。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李清照奋力写下这些壮怀激烈、金刚怒目的诗篇,怒斥那些贪生怕死的朝廷官员的时候,在她的身边,就出现了一个贪生怕死的典型。这个人竟然就是她的夫君赵明诚!
如果说当初赵明诚本着推托敷衍的心理,打着不在其位便不能谋其政的旗号,不过问此事,或仍有道理可说。但是“缒城宵遁”(《建炎以来系年要录》),连夜从城墙上攀绳而下,乘夜逃走,此等行为简直就是卑鄙无耻、猥琐丑陋!我们姑且不谈城中百姓的命运如何,就是家中的妻儿老小又该如何?李清照又该如何?大批的文物又该如何?他们总不可能都随你“缒城宵遁”吧!幸亏乱兵没有进城,如果乱兵攻进城中,李清照等人的命运真是不堪设想,江宁城的命运真是不堪设想,文物藏品的命运更是不堪设想。
秉实而论,史料并没有提供标准答案,寻找答案需要结合李清照与赵明诚的生平思想经历,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予以合理的推测与猜想。
李谟看到赵明诚不予理睬,只好自己采取单独行动。他命令自己的部队以及地方兵民埋伏在乱兵必经的道路两旁,在路口搭建栅栏,阻止乱兵前进。半夜时分,乱兵果然在城中天庆观纵火,鼓噪起兵,企图攻占江宁城。但是由于李谟事先采取的一系列强有力的预防举措,乱兵始终无法攻进江宁城中,最后只好砍开南城门逃离而去。第二天天亮之后,李谟赶紧前去拜见赵明诚,想要汇报昨夜的详情,但万万没有想到,赵明诚与江宁府通判毋丘绛、观察推官汤允恭——三位江宁城首长,居然在昨夜从城墙上吊下绳子,逃命走也!
第一,李清照究竟会对赵明诚的行为有怎样的看法与评价。从前面我们对李清照的描述来看,她是一个个性耿直,爱憎分明,善于分辨政治是非曲直的奇女子,不寻常的女子。对于赵明诚临阵脱逃这样明显的政治错误,朝廷已给予严厉的惩罚,而且已经罢去赵明诚的官职,应当说,这起事件本身的是非曲直显而易见,李清照对此事的态度必定是坚决鄙弃而且持反对态度,我想这一点是无庸置疑的。
在战乱将起的关键时刻,在新任江宁知府尚未到任的时刻,在已经知晓乱兵即将谋反的时刻,江宁这座东南重镇的最高首长,或可说已经离任但尚未离城的最高首长,却将关系到全城百姓性命安危的大事置之脑后,不闻不问,这难道是一个有良心、有责任心的好官所当作、所当为的吗?赵明诚做官做到如此苟且贪生,如此冷漠而无动于衷,实在让人为之心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