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初抵贵地(第2 / 4页)
像我老家那地方,我小的时候,老百姓也是上山砍柴烧,砍得满山都是光秃秃的,稍微下场大点的雨,山下就要发大水。
但这几年经济发展起来了,老百姓家里都实现了‘电气化’,这十多年人们连山上都很少去了,山上的草长得比人很高,树也长得越来越好,到处都是绿油油的。
以前只是传说中才有的那些狐狸什么的动物,也越来越多了,听说现在还有人看到过猴子和野猪。”
停了一下,接着又说:“我们家那边这几年发展这么快,和新的经济政策关系很大,现在正在搞西部大开发,相信用不了几年,这里的情况也会有很大改变的。”
听完李远方的话,王记者和老洪都叹了口气,说:“但愿吧!”然后,王记者向李远方了解起他家乡的情况。
过渭河大桥的时候,李远方见桥很长,下面的河床也很宽,但却看不到一点水的影子,就问王记者:“难道这就是历史上经常发大水的渭河吗,现在怎么一点水都没有?”王记者说:“别说现在冬天没有水,就算是春天和夏天汛期的时候,河里也没有多少水的。”
他说都是上游的植被被破坏了的缘故,李远方是夏天到古城的,如果到了春天,古城经常要刮沙尘暴,有的时候整个天都是黄的,公路上的能见度不到二十米。
以前有个说法,说关中有几大怪,其中一个是“阴天下雨逢礼拜”,整个关中平原的气候变化是很有规律的,但这几年,这种规律性已经荡然无存了,这天想怎么变就怎么变,天气预报有的时候都很难报准。
李远方说:“不是建了个‘三北防护林’吗,那没有起到什么作用吗?”王记者说:“建得哪有破坏得快,防护林是造得不错,但没等长成材,就被一些老百姓砍去当柴禾烧了。
主要还是这里的老百姓太穷了,没有办法。”
李远方在外面当了三年兵,然后又足不出户地复习参加高考,实际上他对家乡的事情也不是太了解,但他还是将自己所知道的都和王记者他们说了说。
车过了三原,正过了一座大桥进入塬上的时候,陈新华给李远方来了个电话,说和他关系比较好的省公安厅的胡副厅长到北京开会去了,联系不上。
找别的人又不方便,所以告诉李远方暂时不用到赵风他们的北市公安局去了,直接到赵风家,把情况了解清楚后马上给他打电话,他去找别的领导处理这个问题。
从古城到黄陵,一直都是高等级公路,而且李远方的车开得很快,才三个多小时就到了黄陵县城。
一到黄陵县,李远方想起武老的一个朋友就在这里,武老曾经交待李远方有机会的时候要去看看的,就问对这里很熟悉的王记者是否知道那个地点。
李远方说:“这种事难道当地政府不管吗,不是说现在有的地方在搞养殖业,经济发展得不错吗,那老百姓不就可以不用砍树当柴烧了?”这时,坐在后面的老洪说:“别提那些当官的了,他们有的人只要自己有钱花,哪管得上老百姓怎么样,就算是给老百姓办了点什么事,搞的也基本上都是政绩工程。
就说这个养殖业吧,原来养的是绵羊,但有的地方为了发展羊绒产业,给地方财政创收,养起了山羊。
这山羊你可不知道,连草根都刨出来吃了,几年时间下来,一片好好的草地就变成了荒漠,他们是在吃子孙饭呢!”顿了一下,又说:“今年夏天我陪省里领导到北边去了一趟,二十年前的地图上那里还叫‘毛乌素沙地’,现在早就变成‘毛乌素沙漠’了,这都是这几年来有些地方养山羊造成的。”
王记者接着说:“老百姓太穷,只有砍树苗当柴烧,把树砍了,环境变得更差,地里能种出来的东西越来越少,又让老百姓更穷,这样就成了恶性循环,到后来,成了‘生态难民’,不得不背井离乡,移民到别的地方去。”
李远方见他们两个说的话有些偏激,就说:“我想这应该是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殊现象吧,如果经济发展起来了,一切就会慢慢好起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