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让利于民(第2 / 4页)
所以到了现在,就算李远方没有他们所隐约知道的那个了不得的来头,李远方对他们所提出来的任何要求,他们都会毫不犹豫地执行。
在此期间,有一个小插曲。
按照省里市里和本县的政策,对李远方这样外地来投资的,有很多的优惠条件。
根据这些政策,李远方可以在三年内不交任何的税费,三年之后还有两年的减免政策。
当杜玉明代表县里向李远方表功似地提起这些政策的时候,李远方却出乎他们所有的人意料,拒绝了所有的减免政策,只要求当地政府在这个企业的建设和生产中给予必要的行政上的支持就行了。
通过钱丰的话和后来到望河县后的实际了解,李远方清楚了在他这个工厂投产后,产值将占到整个望河县全民总产值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如果这么大的一个企业不给当地政府交一分钱,尽管进厂上班的工人和部分农民增加了一些收入,但对当地财政收入产生的影响很小。
觉得自己到时候还有些多余的钱,李远方就考虑起怎么提高当地老百姓开展他所需要的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他打算等到项目启动的同时,就提前给当地老百姓预付一定的款项来订购他们即将生产出来的农产品。
首先是当地老百姓比较穷,如果要他们自己投资进行扩大再生产,心有余而力不足。
如果到时因为当地的农产品产量不够而需要向外县甚至外市收购的话,必然会增加运输成本,对生产的成本也会产生影响。
而在本县,老百姓赶着毛驴车就把东西送来了,根本不用去考虑什么运输成本的事。
财政收入是来干什么的,就是用来发展基础建设的,如果望河县的财政收入总是在低水平徘徊,光靠上面的拨款,根本就搞不了多少基础建设。
公路和水电等等的基础建设上不去,整个望河县的经济就不可能有太大的发展速度,那样的话,望河县的老百姓还是要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苦日子。
李远方算了一下,如果他这个企业能够正常经营的话,按照与当地企业相同甚至稍低一点的标准给望河县上交各种税费,望河县的财政收入就可以翻上一翻,这样以后,才可以真正达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目的。
所以李远方对望河县的领导说,我该交多少还是交多少,只要你们别把我交给你们的钱全用在盖办公楼上就行了。
李远方的这个决定,让望河县的各级领导——从县一级的领导到听说这个情况的乡镇一级的领导——都对他感激莫名,因为这样的一个李远方对他们而言,简直是个真正的财神爷了,不管是想从中捞到点实惠的人还是打算捞点政绩的人都一样。
如果再加上一些人哄抬物价,影响就更大了。
所以不管怎么说,都没有在当地解决原材料更合适。
其次,刚开春就订购老百姓的农副产品,产品的价格是提前讲好的,以后原材料价格就不会再受到什么影响,对生产计划的制定和生产规模的控制也非常有利。
第三,老百姓拿到钱后,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青黄不接的一时之难,这才是李远方最希望达到的目的。
把所有的情况都考察得差不多,而且将大致的方案确定下来后,李远方和望河县政府签订了投资和合作的意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