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严嵩与张居正 > 不换父母

不换父母(第2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东安门,北京皇城东门,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原在玉河以西,后东移至今南、北河沿大街东侧,与东华门大街交会处。1912年袁世凯发动北京兵变,其间东安门焚毁。大明门,即中华门,北京皇城正南门,依南京故宫洪武门而建,明称大明门,清称大清门,民国时期改名为中华门。此门在明清两朝为国门象征,平日不得开启。

杨廷和他们说不出话来。<sup><a id="noteref_12" href="#footnote_12">[12]</a></sup>

他还说,谁反对这个方案,谁就是奸臣。

嘉靖却有绝处逢生之感。因此,他决心要让这位新科进士成为朝中重臣。这不仅是酬谢。更重要的是,有了这股力量的支持,陛下在那陌生的环境中将不再是孤家寡人。

杨廷和却认为可以,而且应该。

君臣相持不下,事情成为僵局。

实际上人们也别无选择,因为嘉靖是明代皇帝,而明代皇权是不受制约的。所以,哪怕荒唐如武宗也能得逞。何况按照“百善孝为先”的逻辑,嘉靖的动机堪称纯正,以至于清人发表评论时也要说“天性至情,君亲大义”云云。<sup><a id="noteref_11" href="#footnote_11">[11]</a></sup>

商量不成,就只好来硬的。嘉靖出示手诏:尊朕生父为兴献皇帝,生母为兴献皇后,祖母为康寿皇太后。杨廷和的办法则是将手敕封起来退回宫中,明确表示不敢奉诏。<sup><a id="noteref_4" href="#footnote_4">[4]</a></sup>

更重要的是,嘉靖并非无理取闹,问题的关键则在于他来北京是继统还是继嗣。继统就是继承大明的法统,继嗣则是继承孝宗的血缘,而继统并不一定要继嗣。西汉继承昭帝皇位的宣帝,就是昭帝哥哥的孙子,不也没换父母吗?

结果,陛下更不高兴了。

那么,帮了嘉靖大忙的又是谁呢?

换句话说,就是嘉靖皇帝不但要去做别人的儿子,还要让自己的父母去做别人的父母。对此,这位少年再次表示了不以为然:怎么?父母亲也可以这样换来换去吗?<sup><a id="noteref_2" href="#footnote_2">[2]</a></sup>

<a href="#noteref_1">[1]</a>以上见《明史》之《世宗本纪一》《杨廷和传》,(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以下简称《纪事本末》)卷五十正德十六年四月条。

第一件事,是派人到安陆(今湖北省钟祥市)兴献王府迎接自己的亲生母亲进京,接下来便是讨论亲生父亲的称号和待遇。杨廷和等人的主张是:嘉靖成为皇帝的法理既然是兄终弟及,那就应该以武宗的父亲孝宗为父亲,自己的父母为叔父母,自称侄皇帝。至于兴献王的爵位和血统,则改由宪宗皇帝第六个儿子的儿子朱厚炫来继承。

<a href="#noteref_2">[2]</a>见《纪事本末》卷五十正德十六年四月戊申日条。

那么,嘉靖又为什么要换?

据正史记载,十五岁的小皇帝虽然满腔怒火,初来乍到的他对前朝大臣还是采取了“从容赐茶慰谕”的方式,希望对方能够顺从自己。杨廷和则在茶叙时提出补偿方案:如果皇上将来多子多孙,可以让皇二子继承兴献王血统。<sup><a id="noteref_3" href="#footnote_3">[3]</a></sup>

继统而非继嗣,一句话就让嘉靖站稳了脚跟。

嘉靖只好请他喝茶。

毫无疑问,这个说法不是十五岁孩子想得出的,帮助小皇帝走出困境的是一位小官。准确地说,是刚刚中了进士还没分配工作的替补队员。然而他对杨廷和等人的反击,却如火箭炮似的排山倒海。这位候补官员质问:你们主张皇上称圣母为婶婶,岂非要求母亲见了儿子行臣礼?兴献王只有今上一个儿子,难道让他断子绝孙?你们说这是为了国家牺牲小家,请问天下可有“无父无母”之国,可有儿子自绝父母之理?如果继统必先继嗣,又该继孝宗还是继武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