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严嵩与张居正 > 官场风波

官场风波(第1 / 3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这时,是隆庆五年十一月。<sup><a id="noteref_47" href="#footnote_47">[47]</a></sup>

雪上加霜的是,海瑞巡视松江府的一个月前,高拱重新回到了内阁。此人出京时就享有许多荣誉头衔,卷土重来后更是气宇轩昂,咬牙切齿要报徐阶那一箭之仇,便指令苏州知府蔡国熙协同办案。蔡国熙也是主张反腐倡廉的,跟海瑞一拍即合,更兼证据确凿,徐阶哪里扛得住?<sup><a id="noteref_43" href="#footnote_43">[43]</a></sup>

张居正能够留下来,也有多种原因。高拱于他原本亦师亦友,两人的政见也基本相同。再加上张居正以“只补台不拆台”的态度甘居副手,自然成为公认的最佳搭档。

<th>名称</th><th>人数</th><th>秩品</th><th>所属</th>太师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傅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太保无定员正一品三公少师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傅无定员从一品三孤少保无定员从一品三孤

三公泛指协助皇帝处理国务的高级官员,具体官职历代有所变动,至宋定为太师、太傅、太保,元、明、清沿用。三孤,又称三少,为三公的辅官。自宣德、正统以后,三公、三孤成为虚衔,为勋戚文武大臣的加官、赠官。

海瑞却被暗算了,也被孤立了。要知道,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可是名臣中的名臣,大佬中的大佬。得罪了这三位就等于跟所有人翻脸,何况他的廉政风暴本来就是跟整个官场作对。只不过,他没有想到官官相护竟至于此。

高拱既然抽身,徐阶自然解围。

壮志难酬的海瑞也只能挂冠而去,并在临行前上书朝廷痛斥阁部玩忽职守,假公济私,首鼠两端,混淆是非,简直不像男人。这脾气发得就连好好先生李春芳都难接受,私下对人说:海瑞这么讲,那我岂不变成老太婆了吗?<sup><a id="noteref_46" href="#footnote_46">[46]</a></sup>

张居正釜底抽薪,高拱也打退堂鼓。他既害怕别人说他公报私仇,也不希望海瑞志得意满,便明确告诉蔡国熙没有要抓徐公子的意思。接着,他又写信给徐阶,坦然表示两人虽有过节,却既不敢废朝廷之法,以德报怨,更不敢借朝廷之法,以怨报怨。相反,倒不无兔死狐悲的心情。<sup><a id="noteref_45" href="#footnote_45">[45]</a></sup>

后来成为首辅的张居正,也当然不会欢迎海瑞重新回到官场,尽管这样的建议时有提出。同样,在张居正去世并且被清算之后,请回海瑞便成了政治正确。唯其如此,海瑞也只能被高高举起,轻轻放下,因为那原本就是做秀。

因此,他们有了短暂的蜜月期。

◎明代三公、三孤人数及秩品表

但是,当内阁只剩下两个人时,相辅相成便变成了一山不容二虎。而且,张居正营救徐阶,也让高拱警惕。他当然知道自己树敌甚多,迟早难免被弹劾。按照制度,大臣遭遇弹劾必须回避。到那时,自己的命运岂非由张居正左右?

谁都没有想到,徐阶的厄运从此开始,因为海瑞之前是力挺徐阶,攻击高拱的。他的奏折甚至说,徐阁老执政以来忧勤国事,建树甚多,岂容诽谤?然而巡视松江府时,海瑞却大吃一惊。原来为官清正的那位名相,在自己的家乡竟然有如此恶行。徐阶的人设轰然坍塌,威望跌入低谷。<sup><a id="noteref_42" href="#footnote_42">[42]</a></sup>

话说到这个份上,蔡国熙只好网开一面。

不过,这已经不关张居正什么事。

于是,这位有着从一品荣衔的内阁大臣,话里有话地给正四品的蔡国熙写了封信,声称坊间纷纷传言,徐公的三个儿子被捕,是因为地方官揣摩高阁老有此之意。这恐怕就是误会了。自古以来爱恨情仇,不及其子。何况高公向来光明正大,宅心平恕,岂会愿意看到令人不快的结果?<sup><a id="noteref_44" href="#footnote_44">[44]</a></sup>

海瑞回乡尽孝之后,北京的官场继续内讧,根本原因则在于高拱不能容人。结果,恃才傲物的赵贞吉,颇负盛名的殷士儋,阿弥陀佛的李春芳,老实巴交的陈以勤,全都忍无可忍地离开了内阁,高拱和张居正则升为首辅和次辅。

张居正不能不管。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