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严嵩与张居正 > 海瑞上疏

海瑞上疏(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a href="#noteref_10">[10]</a>以上见《明史·海瑞传》。

嘉靖四十五年二月初一,海瑞下狱。<sup><a id="noteref_1" href="#footnote_1">[1]</a></sup>

<a href="#noteref_11">[11]</a>见《海瑞集》。

<a href="#noteref_5">[5]</a>见王国宪《海忠介公年谱》和《明世宗实录》卷五百一十,两书所记不尽相同。另据《明史·鄢懋卿传》,鄢懋卿此时的职务应该是左副都御史。此事《海瑞集》和《明史·海瑞传》也有记载,同时还请参看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始建于明朝洪武八年(1375),位于江苏省高邮市,是中国邮驿“活化石”,也是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图为1995年发行的特种邮票。

<a href="#noteref_6">[6]</a>据《海忠介公年谱》,嘉靖四十年海瑞原本应该升为嘉兴府通判,但因鄢懋卿党羽弹劾,次年改任兴国知县。

可以说,胡宗宪是海瑞最不能得罪的。

<a href="#noteref_7">[7]</a>见《海忠介公年谱》。《明史·海瑞传》称上疏在嘉靖四十五年二月是不对的,因为这个月的初一他就下狱了。

结果,中央和地方都鸡飞狗跳。

当然,身为监察官员,鄢懋卿也要做官样文章,便装模作样明发通令,声称本院素性简朴,不喜逢迎,因此凡饮食供帐俱宜简朴为尚,毋得过为华奢,靡费里甲。地方官接到宪牌无不会心一笑,很少有人把这些话当真。

<a href="#noteref_1">[1]</a>见《明史·世宗本纪二》。

嘉靖三十九年三月,鄢懋卿以左副都御史的身份,奉旨巡视浙江等地盐务。依明代制度,中央政府的最高监察机关是都察院。长官叫都御史,正二品,又叫总宪。副长官叫副都御史,正三品,又叫副宪。副宪原本位高权重,又是钦差大臣,请问有谁敢惹这个家伙?拍马屁都唯恐不及。

<a href="#noteref_2">[2]</a>据《明史·职官志一》,户部设十三司,其官郎中正五品,员外郎从五品,主事正六品。从正七品越过从六品而至正六品,是破格。

被海瑞顶撞过的上司不在少数,其中最有名的是胡宗宪和鄢懋卿。胡宗宪在嘉靖三十三年出任抗倭总督,三十六年兼任浙江巡抚,而海瑞在次年到浙江淳安县做知县,正好是胡宗宪下级的下级,中间隔着严州的知府。<sup><a id="noteref_3" href="#footnote_3">[3]</a></sup>

<a href="#noteref_8">[8]</a>见《海瑞集》和《明史·海瑞传》。

原因就更奇怪,居然是他敢于顶撞上司。

<a href="#noteref_9">[9]</a>见《明史·海瑞传》和《海忠介公年谱》,又请参看黄仁宇《万历十五年》。

当时的海瑞职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官阶正六品。这样的事务官在京师可谓多如牛毛,海瑞却有些特别——他并没有考中过进士,之前的官职则只是正七品的知县。因此照理说原本只能在边远贫穷的小县调来调去,哪里能够成为京官还进了户部?而且算起来还可以说是升了两级。<sup><a id="noteref_2" href="#footnote_2">[2]</a></sup>

用同样的办法,海瑞又对付了鄢懋卿。

<a href="#noteref_3">[3]</a>请参看《明史》之《胡宗宪传》和《地理志五》。

抓了人以后,海瑞一本正经地派人快马加鞭给胡宗宪呈上一份公文,声称久闻总督大人节望清高,爱民如子而教子甚严。所以此人必系假冒,其随身所携也必系赃银。胡宗宪当然知道是怎么回事,却只好自认倒霉,不了了之。<sup><a id="noteref_4" href="#footnote_4">[4]</a></sup>

<a href="#noteref_4">[4]</a>见《明史·海瑞传》。

何况,这位封疆大吏还官风凌厉,气势逼人,境内官民无不凛然畏惧。海瑞却不管三七二十一。某一天,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县,耀武扬威,颐指气使,对驿站的款待百般挑剔,还把驿丞倒吊起来。海瑞也毫不客气,立即下令将其拘捕,胡公子随身携带的数千两银子也没收充公。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