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算张居正(第1 / 3页)
所以,让丘橓主持抄家,结果就可想而知。
想来在这段时间里,皇帝恐怕听了许多让他不快的检举揭发,尤其是张居正回乡葬父时的作威作福。据说,这个人一路走来摆足了谱,所到之处无不成为重灾区。地方官不但要出境迎接并担任向导,见了他还要长跪不起行大礼。
钦差大臣是五月初三进城的,丘橓甚至还给太夫人送了米肉。两天后,尽管是端午节,又逢张居正六十冥寿,丘橓还是带着如狼似虎的锦衣卫官佐,进入早被湖广巡抚任养心严密封锁的张家大门。事实上他已经打过招呼,这回就是要让张家子弟身无立锥之地,而且一锥都不能有。<sup><a id="noteref_50" href="#footnote_50">[50]</a></sup>
这时是万历十一年闰二月初二。但到三月初二,皇帝就下旨褫夺了张居正的上柱国和太师赠官。八月初九,又追夺他的文忠公谥号。这就等于向朝野上下公开宣布:张居正已被帝国抛弃,对他的清算也不必再有任何顾虑。<sup><a id="noteref_46" href="#footnote_46">[46]</a></sup>
后面的故事惨不忍睹,清官下手也比贪官还狠,更何况丘橓还预设了二百万两银子的抄家指标。这当然根本就完不成任务,便只好刑讯逼供,掘地三尺。最后,张居正的长子张敬修被逼自尽,留下遗书指名道姓对丘橓等人说:你也有父母妻子之念,何忍陷人如此酷烈?
此后,皇帝再也不向群臣炫耀书法。
其实两天前张居正已经让陛下扫兴。那小皇帝由于写得一笔好字,曾经多次赐字给大臣,万历二年闰十二月十七日又为张居正写了一幅。换了别人都只会感激皇恩浩荡,这位师相却在第二天把皇帝教训了一顿。张居正说,帝王之学当务其大,陈后主和宋徽宗那样有才艺的都是亡国之君。所以陛下的字就算直追钟繇和王羲之,又有什么好处?<sup><a id="noteref_48" href="#footnote_48">[48]</a></sup>
据黄全信主编《中国历代皇帝书法精品》。
更让人气不过的是态度。讨论元宵晚会时,善解人意的冯保提出可以偶一为之,小皇帝也兴致勃勃地说:朕观一度即与千百观同。张居正却毫不让步,还变本加厉要求皇帝将例行赏赐也免了。他也不想想,这大明是谁的天下!
这日子,简直就像在少管所。
皇帝也只好置之不问。<sup><a id="noteref_45" href="#footnote_45">[45]</a></sup>
这样一来,很多人都看不下去了。
可惜,这种做法就连张居正的敌人也觉得不靠谱。首辅张四维上奏说:事经十年,罪犯已决,希孝又死。陈希美奏王大臣系冯保潜引,亦无的据。若复加根究,恐骇观听。
那些花销,难道不是民脂民膏?
不过现在,万历开始觉得自己可以像个皇帝了,而特权也应该很好地使用。何况他对于张居正的家产,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于是,十二年四月初九,抄家的旨意借着一个由头得以下达,执行人是司礼太监张诚和刑部右侍郎丘橓。
诸如此类的故事应该很多,真实性当然未免可疑。不过张居正威风八面多半确实,而那些细节即便打个对折也足以让陛下愤怒。想当年,十二岁的小皇帝要在元宵节那天晚上布置灯会放烟花,张居正都不同意,还唠唠叨叨讲了一大堆勤俭节约的道理。他自己倒好,食前方丈还嫌不够!
丘橓是个清官。嘉靖末年被罢官出京时,随身行李只有旧衣一箱,图书一捆。万历十一年被任命为左副都御史,他坐了辆柴车就上路。张居正却认为他性格孤僻行为乖张。因为丘橓担任兵科给事中时,湖广巡抚送了五两银子,居然也去举报,害得那人丢了官。这样的人,岂能重用?<sup><a id="noteref_49" href="#footnote_49">[49]</a></sup>
最为夸张的是张居正的步辇。这个由三十二名轿夫驱动的巨无霸,竟然前有客厅,后有卧室,还有小僮两人。所过州邑之接风宴席更是水陆杂陈,菜品上百,那张居正还百般挑剔,说是没有可以下筷子的地方,吃不饱饭。<sup><a id="noteref_47" href="#footnote_47">[47]</a></s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