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二章 诸士叹仁怀英略(第3 / 4页)
台左拜倒的俘虏,相继起身后,杨得道等看到,一队贼兵上到台子,开始取粮、钱分发。
崔义玄连连叹气。
于志宁问道:“崔公,缘何叹气?长史与仆所言,有所不对么?”
“非也。只是比之将军适才所论,我等所写之招降书,不如矣。”
诸人相对而笑。
……
除掉最后对俘虏们的具体安置这块儿的内容,上边说的那些,不啻是一篇重磅的政治宣言。
从根源上,指出了义军在政治上、甚至天命上的正义性。
人,皆有辨识力,有些东西,也许大多数人限於眼界、世俗的藩篱,自身不能想到,可一旦有人向他们指出,大多数人经过一番思考,大都就能豁然开朗,转变原有的观念。
就比如李善道这支义军,像杨善会等这类抱着“忠君”思想的人,会把他们视为叛贼,会把他们与张金称等这类的残贼混淆,但在把究竟谁是“贼”的道理讲透,把本部义军与张金称这样民怨极大的群盗区别开后,可能大部分原本受杨善会等这样的人影响的兵士、百姓就能明白了,李善道部的义军其实不但与张金称部这类的残贼不是一回事,并且相比顽固地甘愿仍为残民、虐民之昏主爪牙的隋官、隋将,他们才是顺应天心、真为救民、才是正义的。
如此,对李善道部义军往后在河北,乃至更广泛区域的活动,都将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清河城,北城楼。
杨得道、杨善会、卢郡丞等望见分去到台左的数百俘虏,居然在雨下、泥泞中向着李善道拜倒,尽管他们呼的“万岁”之声,杨得道等听不到,可只这一幕,已使他们的脸色越发难看。
卢郡丞嘟囔说道:“不都是杨公帐下久抚厚养的精卒么?怎却竟甘愿拜贼了?”
杨善会忍住恚怒,没有搭理他。
杨得道说道:“台右尚立有数十我兵,贪生惧死,固人之常情,忠义之士,却也不是无有!”
魏征凝视着高台之上,在瓢泼大雨之中,昂首挺立的李善道,不禁回想起了此前自己曾经劝说元宝藏投降李密的事,又想起了自己煞费苦心,由李善道转呈给李密的那道献策,却在自己苦等之下,没有得到任何回应的事,不觉暗自思忖:“将军其虽年轻,英武绝伦,爱民敬士,能得人效死。今闻将军此论,又振聋发聩。纵魏公之盛名,以将军材略,恐不逊矣。”
忖思到这里,他不禁又回想起他刚得到李善道重用时,李善道与他的一次对话,李善道诚恳地与他说:“天下大乱,非一人之力所能挽。欲要除暴诛贼,消弭糜乱,还百姓以朗朗乾坤,非仁人志士,共襄义举,同心协力不可。公,德才兼备,善道也不才,愿与公共携手勠力!”
魏征当时虽未有热烈的回应,但李善道谦虚下士的姿态,已使他稍有触动。
此时此际,李善道振聋发聩的言论,在耳边回荡,谦虚下士的举为,犹且历历在目,望着雨下英姿飒爽的李善道,魏征心潮翻涌,他缓缓转过头,与于志宁等说道:“将军真英仁主也!”
于志宁也在望着李善道,完全赞同,叹佩地说道:“三诺,足见将军之仁德;晓喻孰为天下之贼,足见将军之英明。玄成兄,‘英仁’之誉,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