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罗门之子(第3 / 3页)
<a id="f11" href="#s11">[11]</a>Samana,原为古印度宗教名词,泛指所有出家、修行、苦行、禁欲,以乞食为生的宗教人士,后为佛教所吸收,成为佛教男性出家众(比丘)的代名词,意义略同于和尚。
<a id="f6" href="#s6">[6]</a>Samavada,颂神歌曲集。
而最爱他的人是乔文达。他爱悉达多的目光和仁慈的嗓音;他爱他的步态,他行动时的优雅完美。他爱悉达多的一切言行,但更爱他的精神,他崇高激昂的思想、强大的意志和高贵的使命感。乔文达知道:悉达多不会成为卑劣的婆罗门,腐败的祭司,贪婪施咒的商贩,虚荣空洞的辩术士;他也不会成为邪恶奸诈的僧侣,信众中善良愚蠢的羔羊。不,即便是他乔文达也不愿成为那样的人。他不想做千万庸碌的婆罗门中的一员。他要追随他,为人拥戴而神圣的悉达多。他要追随他,当悉达多成了神,抵达无量光明的世界,他仍要做他的朋友,他的随从,他的仆人,他的侍卫,他的影子。
<a id="f7" href="#s7">[7]</a>Upanishad,古印度哲学典籍。这一名称的原意是“坐在某人身旁”,蕴含“密传”之意。
年轻的婆罗门女儿们看见悉达多以王者之姿走过城中街巷,额头清朗,背影颀长,心中不免泛起爱情的涟漪。
<a id="f8" href="#s8">[8]</a>Chandogya-Upanishad,奥义书之一种。散文体。产生于约公元前七八世纪至前五六世纪。
<a id="f1" href="#s1">[1]</a>Brahmanen,婆罗门,印度社会阶级制度中的阶级之一。为最高种姓,祭祀贵族,掌管宗教。是古印度知识核心人群。(本书注释均为译注)
这就是悉达多的想法,也是他的渴望,他的痛苦。
<a id="f2" href="#s2">[2]</a>Om,古印度人在颂咏吠陀,即知识和启示时,开头和结尾的感叹词,并在奥义书中被神圣化。
的确,神圣之书中许多精彩的篇章,特别是《娑摩吠陀》<sup><a id="s6" href="#f6">[6]</a></sup>奥义书<sup><a id="s7" href="#f7">[7]</a></sup>中的诗句,曾论及这种最深处的终极之物。它写道:“彼之灵魂即整个宇宙”;它还写道,人在酣眠时便进入内心深处,住在阿特曼中。这些富有魔力的诗句,集世代圣贤思想之大成,蕴含惊人的智慧,如蜜蜂采集的蜂蜜般纯粹。不,这些由无数智慧的婆罗门传承者搜集保存下来的智识不容忽视。然而那些不仅领悟,还践行这深奥知识的婆罗门,僧侣、圣贤和忏悔者在哪里?那些熟谙之人,那些不仅在酣眠中,也在清醒时,在实在的现实里,在言语和行动中住在阿特曼中的人在哪里?悉达多认识许多可敬的婆罗门,首先是他的父亲。他纯粹、博学,德高望重。他举止沉静高雅、生活质朴、言语练达,头脑中充满高贵的思想——但如此渊博的父亲,就能拥有内心永恒的幸福和平静吗?他不也同样是位渴望者、探索者?他同样要不断去圣泉边痛饮,去献祭,去阅读,去同其他婆罗门探讨。为何这位无可指摘的人要每日洗涤罪孽?每日忙于清洁,每日更新?难道阿特曼没在他心中,成为他的心之源泉吗?人必须找到它。内在“我”之源泉,必须拥有自己的阿特曼!其他一切都只是寻觅、走弯路和误入歧途。
<a id="f3" href="#s3">[3]</a>Atman,自我,神我。
母亲看见儿子落座,起身;看见悉达多,她强壮英俊、四肢修长的儿子,以完美的礼仪向她问安,幸福便在胸中跃动。
<a id="f9" href="#s9">[9]</a>Brahman,在奥义书中指称至高存在或至高自我,即宇宙自我。
欢喜涌上他父亲的心头。这个善悟而渴慕知识的儿子将成长为伟大的贤士和僧侣,成长为婆罗门中的王。
<a id="f10" href="#s10">[10]</a>本句参《奥义书》(黄宝生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10月第二版。)之《歌者奥义书》(8.3.4-5):“……这是自我。它不死,无畏,它是梵(Brahman)。这个梵,名为真实。……知道这样,他就能天天前往天国世界。”
悉达多,俊美的婆罗门<sup><a id="s1" href="#f1">[1]</a></sup>之子,年轻的鹰隼,在屋舍阴凉处,在河岸船旁的阳光中,在婆罗双林和无花果树的浓荫下,与他的好友,同为婆罗门之子的乔文达一道长大。他浅亮的臂膀,在河边沐浴时,在神圣的洗礼和祭祀中,被阳光晒黑。芒果林的树影,在孩童嬉戏间,在母亲的歌声里,在智慧父亲的教诲中,在至高无上的牲礼上,潜入他的黑眸。悉达多早已加入智者的交谈。他和乔文达一道修习辩论,修习参禅的艺术及冥想的功夫。他已学会无声地念诵“唵”<sup><a id="s2" href="#f2">[2]</a></sup>这一辞中之辞,无声地、聚精会神地在呼吸间吐纳这辞。这时,清明的心灵之光闪耀在他的前额。他已学会体认内在不朽的阿特曼<sup><a id="s3" href="#f3">[3]</a></sup>,同宇宙合一。
悉达多心中的怅然一日胜过一日。他开始感到,父亲的爱,母亲的爱,他的朋友乔文达的爱,都不会一直带给他幸福、安宁和满足。他开始感到,他可敬的父亲和其他智慧的婆罗门已将他们大部分思想传授给他,而他依旧灵魂不安,心灵不宁。他充满渴望的精神容器仍未盛满。洗礼虽善,但那只是水,不能洗涤罪孽,满足焦渴的灵魂,抚慰畏惧的心灵。向诸神献祭和祈祷固然好——但这即是一切吗?献祭能带来幸福吗?诸神又当如何?创世的果真是生主<sup><a id="s5" href="#f5">[5]</a></sup>而不是阿特曼?那唯一的、孤独的阿特曼?诸神不是形同你我?他们被创造出来,同样受限于光阴,同样命运无常,终有一死?那么向诸神献祭,是善和对的、明智和高尚的作为吗?除了阿特曼,还有谁值得去献祭,去尊崇?可阿特曼在哪里?去哪里找它,何处是它的居所?它永恒的心房在何处跳动?难道不是在内在的“我”中,在每个人坚不可摧的内心深处跳动吗?然而这“我”,这深处,这最终的阿特曼在哪里?它不是筋骨和肉体,不是思想和知觉,如智者们教诲的那样。它在哪里?哪里另有一条迫近“我”,迫近内在,迫近阿特曼的路?一条更值得寻找的路?啊,没人能指明这条路。没人认得它。不论父亲、老师还是智者。即便在颂神祭歌中也无从寻得。哪怕婆罗门及其神圣之书包罗万象:创世、语言的起源、饮食、呼吸、感官秩序,诸神的作为——它确实极为渊博——但它如果不知晓那最重要的、唯一的东西,了解上述这一切又有何意义?
<a id="f4" href="#s4">[4]</a>Rig-Veda,颂神诗集。“梨俱”意为诗节。印度上古时代称为吠陀时代。“吠陀”也意为“知识”“启示”。吠陀本集约产生于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10世纪,共分《梨俱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和《阿达婆吠陀》四部。
可是他,悉达多,却无法让自己喜悦,无法让自己略有兴致。他在无花果园的玫瑰小径上漫步,在幽蓝的树影下静思,在救赎池中每日洁净身体,在芒果林浓荫匝地处献祭。他优雅完美的举止讨人欢心,令人赏心悦目,可他心中却并无喜悦。梦境侵袭他,无尽的思绪从河流中涌出,在繁星中闪耀,自太阳的光辉中洒落;当祭祀的烟火升腾,《梨俱吠陀》<sup><a id="s4" href="#f4">[4]</a></sup>的诗句弥漫,当年长的婆罗门和智者的教诲不绝于耳,悉达多的灵魂悸动不安。
<a id="f5" href="#s5">[5]</a>Prajapati,创造主,造物主。
所有人都热爱悉达多。悉达多令所有人喜悦。所有人都对他兴致勃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