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第2 / 2页)
前面的几篇文章,谈论了一个关于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的主题。这个主题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国人对中国的物质和人力资源的需求大增,于是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中国要么让人民币的名义汇率自由浮动,要么引入通货膨胀,两者必有其一要发生;若抑制升值并引发通胀,加息和实施形形色色的物价管制,就都无济于事。世界上可供选择的货币制度只有三种,现在是明确货币政策的时候了。
<b>结语</b>
2008年1月17日
认识“人民币升值”与“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是把握整个问题的关键。这个替代关系本来不难理解,但一些经济学谬见形成了认识障碍。最大的谬见,在国际贸易上。许多人认为,出口多就是好的,为了能多出口,似乎可以不计较代价。硬是不让人民币升值,是因为人们认为这能促进出口,从而改善农民的生活。真是这样,这个世界还有穷国吗?贬自己的货币,易如反掌,但物价飞涨,会使农民的生活大打折扣;而不能从外国人那里换回等值的商品,更是在逼本国人替外国人做免费劳动。屏除经济学谬见,有助于我们平心静气地权衡和选择货币制度。
因为用人民币标价的那些中国货物和中国服务受欢迎,所以外国人争着拿美元来兑换人民币,以便享受中国的货物和服务。在争夺人民币的过程中,用人民币换取美元的比率就会被抬高,也就是大家说的“人民币的升值压力”。
央行“宣布”加息,表明央行十分慎重地认为,通胀还会继续。要指出的是,许多人(包括相当多经济学者)都以为加息是抑制通胀的举措。那不对。通胀必然是多印钞票和过度放贷引起的。加息只能说明通胀,但绝不能抑制通胀。要压制通胀,只有一条路,就是少印钞票和收紧银根。那是痛苦的过程,但其他手段无济于事。
现在,实实在在的经济变动,就是中国经济实力增强了。因为劳动力低廉,产品质量上升,我们卖给外国人的东西多了,同时也就提高了我们购买外国货物的能力。我们的确可以把换来的美元暂时攒起来不花,但这并不表示我们没有能力花。我们总要花的。永远不花,就是傻瓜。
我们要分析加息的后果,就不能把眼光盯在加息上,而要把眼光盯在央行之所以要加息的原因上。既然加息是因为通胀引起的,我们就不能只是问加息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而必须问通胀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撇开短暂和局部的误导不说,如果一个人长得很矮,你是不能通过修改度量衡来使他长高的;如果一个人很长寿,你是不能拨动时钟来缩短他的寿命的。也就是说,假如经济情况本身就在剧烈变动,那么就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经济指标来反映这种变动。
单从利率看,加息会使按揭价格上涨,从而抑制房地产交易,使房地产的库存变成所谓的“泡沫”;但如果通胀真的来临,那么房地产就只会显著看涨,而不会因为毫厘的利率增长而萎缩。单从利率看,每个人的存款都有更高的利息收益;但如果通胀真的来临,那毫厘的利率就弥补不了货币贬值造成的损失。单从利率看,加息可以有助冷却贷款投资;但如果面临通胀,加上借款人可以凭其他行政或人际关系借款,到期还可以赖账,那么加息就控制不了所谓的“过热”。
货币是一种中性的尺度。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确举足轻重,但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是价值的尺度,是因为它传递着经济信息,是因为每个人都凭着它来安排生活和生产。说货币重要,并不是它可以无中生有,不是说多印钞票就能创造就业、就能影响真实的利率、就能推动社会的繁荣。
针对楼价居高,国内学者有不少怪论,指责地产商是始作俑者,所以上海楼价要跌五成;说老百姓买不起楼,所以政府要通过利率打压楼价;说调控一国的楼价,只需要政府下个决心,设立举报高价售楼的热线电话即可。这些言论本身逻辑混乱,属胡说八道;但它们大受欢迎,反映了国内楼价攀升出乎公众预期,是国内出现通货膨胀的征兆。
<b>货币中性与人民币升值根源</b>
古往今来,哪里出现通货膨胀,哪里就会出现对所谓“投机倒把”“囤积居奇”“哄抬物价”和“暗箱操作”等行为的痛斥。之所以出现这些痛斥,是因为老百姓和半桶水的学者误解了物价普遍上涨的原因。他们的确见到了商人在抬价,但他们没有意识到,抬价的商人只是经济链条中的一环,他们的抬价行为,是时刻受到整张经济之网所牵制的。中国房价的节节攀升,部分是由于人民币钩紧美元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