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星巴克传奇(第1 / 2页)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几个结论。首先,英国政府对研究经费的批准相当草率,而且相关管理较为宽松。其次,咖啡店对我们的吸引绝非看似那么简单,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劳里埃和菲洛的研究成果无法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并非只是因为这些结论太明显,且过于简单,还因为他们未能就顾客为何对咖啡店产生如此深刻的眷恋给出解释。毕竟,在英国,并非只有咖啡店才温馨惬意、适合交际,小酒馆也是不错的选择。此外,该研究也并未对咖啡馆为何会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喜爱加以诠释,这其中还包括一些长久以来就对咖啡敬而远之的国度,例如中国和英国。当然,星巴克在美国及其他国家对咖啡店的宣传推广势必功不可没,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公司的点石成金术吗?为什么星巴克在上海和西雅图都能深入人心?
那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看待舒尔茨在罗布森大街敢为天下先的门店布局战略上,大家也会各持己见。有些人将此举视为精品咖啡的胜利,甚至是给人带来无尽便利的妥帖安排;还有人觉得这是企业创新的天才之举,可称作过去半个世纪以来,企业成功案例的经典之作;当然还有其他观点,比如喜剧演员刘易斯·布莱克就认为,这预示着有大事将要发生。
更重要的是,人们是否希望星巴克在上海和西雅图都广受欢迎?对于许多人而言,答案是否定的。星巴克希望将自己打造成一个国际性的乐善好施的“好心人”,洋溢着集体主义精神,仿佛是在撒播着让人心想事成的精灵粉。即便如此,星巴克还是引发了大量争议,其中最主要的抱怨是关于其连锁店的无孔不入,而且星巴克在不断探查消费者的底线在哪里。为具体说明这类情况,你可以思考如下问题:
当然,现如今,人们对多家星巴克的门店彼此相距不远的情形已经司空见惯。例如,在俄勒冈州的波特兰,当人们在高档购物商区先锋广场购物中心闲逛时,会发现在一楼有一家星巴克,而在三楼的对应位置还有一家,尽管两家店之间仅有12英尺<sup><a id="note2" href="#note2n">[2]</a></sup>之隔,但你已对这番景象不会有丝毫的诧异。如果你身处纽约曼哈顿的亚斯特坊广场,那么你身边可能就会有三家星巴克:一家位于地铁口,另一家在广场对面,还有一家就在美国最大的连锁书店——巴诺书店旁边。现在,我们对星巴克连锁店的集中轰炸模式早已习以为常,这不过是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几分乐趣,但不会令人对它倍加关注。以电影《爱犬大赛》(Best in Show)为例,作为主角的那对夫妻是这样解释两人在星巴克初次见面时的情形的,“其实我们并不是在同一家星巴克相遇的,当时我们是在一条街上隔路相望的两家店里”,丈夫这样澄清道。这种情况是完全可能发生的,而且已经成为现实。
下列哪一个场所没有星巴克的门店?
在这种宗教般狂热的推动下,星巴克的市场之大已几乎无人能敌,要找到美国第二大咖啡连锁店颇为困难。有谁能说出其中的原因吗?回答这个问题难就难在,与星巴克市场排名最靠近的明尼苏达州驯鹿咖啡馆只占其规模的1/25。实际上,如果把星巴克所有的竞争对手(旗下拥有3家以上连锁店的企业)都加在一起,也都不及星巴克的一半规模。“这种局面就像是快餐业中汉堡王、温迪快餐或是赛百味这些巨头都不复存在,只有麦当劳一家独大。”凯文·诺克斯如是说,他曾长期担任星巴克的咖啡豆烘焙专家,现在是业界的咨询师。
当然,星巴克并未发明咖啡,它只是在用别人觉得不可能的方法调制咖啡。星巴克将美国人以往用0.25美元就能购得的廉价咖啡重新打造成奢侈饮品,再让大家以不菲的价格买回来,接着又在大城市中每隔几个街区就开设若干星巴克门店,顾客蜂拥而至,排成长队,不惜花大价钱购买。星巴克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影响之大,甚至可以使得有罪之人皈依上帝。佛罗里达库珀市浸信会牧师为了提高复活节礼拜的参与度,发邮件通知前来参加活动的新教友,每人都会得到一张价值10美元的星巴克礼券。据《迈阿密先驱报》报道,这一措施立竿见影、效果显著。在复活节那天,整整来了8 500人,这几乎是往年的教堂复活节活动参与人数的两倍,以至于教堂工作人员不得不在停车场劝说大家离开。在21世纪,救赎之路显然包括在路边小憩时,来上一杯星冰乐。
如今,星巴克凭借其78亿美元的年收入,每周接待4 000万名顾客,拥有1.3万家连锁店,它已超越奶酪火锅等风靡一时的潮流,引领着一种全新的美国时尚。
但是,这只是抽象的数字而已,波士顿港口有着更直观的证据以证实咖啡在美国人生活中无所不在。1998年,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Boston)的两名研究人员对波士顿港口进行了全面的化学分析,其结果令人瞠目结舌——那里的水质中含有大量咖啡因。好在浓度不高,不至于让水中的游鱼感觉晕头转向,但是咖啡因的存在却令人困惑不解。咖啡因仅仅存在于几种陆上植物中,它怎么会跑到波士顿港呢?专家给出的文雅说法是:这是人类的排泄物导致的。每天波士顿市区都会排出上千磅<sup><a id="note3" href="#note3n">[3]</a></sup>纯咖啡因,这种物质的结晶形式非常厉害,人们需要穿上特殊的防护服才能对之进行处理。我们知道,人体仅能吸收95%的咖啡因,这就意味着每天有大量的咖啡因进入下水道,流入波士顿港,其效果相当于每周向港口倾倒上百万杯咖啡。实际上,咖啡因在美国的河流、湖泊、港湾,甚至是处理后的饮用水中都出现过。美国的一位地质调查研究学者爱德华·弗朗(Edward Furlong)索性将之称为“星巴克效应”。
实际上,考虑到星巴克在国际市场上的快速扩张,以及它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人们咖啡饮用习惯的能力,它更像是世界性风尚。如今市场上充斥着夺人眼球的夸张的图书标题,诸如“维可牢(Velcro)何以改变历史”、“为何帕布莉卡包包(Pabrika)至关重要”,但是谈到星巴克,说它改变了现代世界的动力都毫不为过,因为它影响了车流模式,改善了将近2 500万名咖啡农场主的生活,并将各国的文化习俗都转移到咖啡消费上来。它巧妙且迅速地将自己融入美国城市景观之中,其速度之快使得史上任何零售企业都无法与之媲美。而且,它还永久性地改变了西方企业针对消费者的自营销方式。星巴克的前CEO(首席执行官)奥林·史密斯(Orin Smith)在接受美国《财富》杂志采访时更是直言不讳:“我们彻头彻尾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想想人们早晨起床后要做什么,他们想小小犒赏自己时又要做什么,人们平时又是在哪里见面的?”
在温哥华的那条街上,舒尔茨看到了别人视而不见的商机。他看到了十字路口的不同角落涌动着截然不同的人流。他后来在接受《新闻周刊》的采访,谈及罗布森大街那两家店的大胆布局时,这样说:“这里与其他街区并无甚不同,但却有着别样的气息。”他意识到只要把店开在几步之遥,给顾客带来更多方便,就能吸引到更多新顾客光临此处。但更重要的是,他发现全社会对于精致咖啡饮品表现出了极大的热忱。星巴克的一位早期房产经纪人阿特·沃尔曾对我这样说:“在此事之后,我们才意识到,‘天哪……两家店的距离可以如此之近,近得超乎我们的想象’。”
A. 古巴的关塔那摩湾海军基地
星巴克在老店对面开新店的做法本身已令人称奇,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它的顾客并未对星巴克的出位之举嗤之以鼻,而是争相光顾新店,仿佛老店设在了加拿大育空区的荒野之中,让所有人对其视而不见。舒尔茨原以为两家店会影响彼此的营业额,事实上如此顾虑实属多余。正如事先所期待的那样,两家门店吸引了不同的客户群。穿着考究、荷包殷实的商业人士青睐新店,而紧跟潮流、享受随意自然的人群则眷恋老店;无论老店还是新店都人流如织。舒尔茨的孤注一掷获得了巨大成功,罗布森大街上两家店的业绩不久就在星巴克连锁店中名列前茅。这一商业传奇的亮点值得再次强调:星巴克最赚钱的两家店相距不过15码<sup><a id="note1" href="#note1n">[1]</a></sup>。
B. 印第安纳州蒙斯特的一个基督教堂
接着,舒尔茨开始着手一项别出心裁的大胆尝试。如果他在距离现有的星巴克门店咫尺之遥的地方再开一家店,将会怎样?(这里用“咫尺之遥”毫不为过,这两家店都在罗布森大街,一个是1099号,一个是1100号——距离就是这么近!)对那些疑虑重重的雇员和投资者,舒尔茨从以下两方面来解释他的计划。第一,两家连锁店毗邻而设,这种异乎寻常的举动必定能吸引众人的眼球,从而产生不俗的新闻效应——星巴克店主居然会让两家店隔街相望,这种近乎疯狂之举无疑是在给捉襟见肘的公司免费做广告。第二,他认为如果对两家店的外观设计下足功夫,从视觉效果上让人感觉不是在十字路口立了面巨大的镜子,两家店不是活脱脱地在互相复制,而是风格迥异,那么就可以吸引截然不同的客户群。为此,舒尔茨在新店采用了全新的设计装修风格,它显得更为柔和低调,整体铺陈暗红、深绿和乳白的色调,以区别于老店的铬黄色调及其鲜艳抢眼的意大利旗帜风格。1991年3月2日,星巴克双子店正式对外开张营业。
我们出生在一个嗜咖啡如命的国度,美国人购买的咖啡数量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几乎相当于全球咖啡供应量的1/3,美国人每年要喝掉将近1 100亿杯咖啡。想要证明这小小的棕色咖啡豆对我们生活的影响之大,相关数据不胜枚举。比如,咖啡贸易是仅次于石油的全球第二大现货贸易,80%的美国成年人经常饮用咖啡。
当人们想到这些时,围绕星巴克发生的一切都令人困惑不解。它不过是家咖啡企业,怎么可能对社会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星巴克凭借其价格不菲的产品,仿佛一夜之间就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根据美国特种咖啡协会的数据显示,1989年美国总有585家咖啡馆。在大多数人看来,当时用杯子盛装咖啡售卖的方式绝对属于疯狂之举。多年以来,业界评论人士都预言咖啡馆时日不多、即将关门倒闭,而如今的美国有2.4万家咖啡店,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经过几十年的几何级数增长,这一行业还在以更快的速度继续扩张,星巴克也仍保持着激增的势头,并且吸金无数。当然它的成就还远不止如此:它已成为正当、合理的社会运动。在全球范围内,无论是在有着几百年悠久咖啡历史的国度,还是在20年前对咖啡饮品基本上还闻所未闻的国家,星巴克所推出的咖啡店模式所向披靡,势不可当。世界上有几百万人将咖啡店融入了自己的生活之中,仿佛将其视作自己的第二居所。毋庸置疑,咖啡店无尽魔力的背后势必隐藏着惊人的秘密。
世上有些事物对人类生活而言的确是必不可少的。即便是最为简朴的生活,也有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求。虽然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谁必须要喝拿铁,更别提什么大杯特浓香草拿铁,还是不加奶泡、滚烫滚烫的,但是现如今全世界很多人对于这些尤物的需求似乎已势不可当。20年前,听说过玛奇朵咖啡的美国人连一所中学体育馆都装不满,可是现在,想要找到一家不提供咖啡饮品的便利店或是加油站超市都实属不易。当今社会对咖啡精益求精的程度已经让我们的祖先汗颜。当我们看到有人对卡布奇诺应该放入的甜蜜素数量做了精确的规定,那份心思甚至远高出对个人卫生的关注,我们还有必要大惊小怪吗?
幸运的是,英国政府帮我们揭开了这其中的奥秘。2002年,英国经济和社会研究协会向格拉斯哥大学的两位教授拨款25万美元,用以研究英国经常出入咖啡馆的人数上升背后的社会因素。这两位研究人员埃里克·劳里埃(Eric Laurier)和克里斯·菲洛(Chris Philo)耗时3年,对人们行为的核心进行了详尽的研究。他们成为咖啡馆的“常客”,拍摄记录自然状态下的顾客,还接受了咖啡师的培训,对顾客和咖啡店员工进行采访,钻进图书馆寻找历史和文学资料方面的相关记载。这一项目得出了怎样的惊人结论呢?结论是咖啡店的环境舒适宜人,在这里人们可以独享惬意,或是邀友人共度美好时光。劳里埃和菲洛的重要发现也包括在一天当中的不同时段,咖啡店的背景音乐也各有不同(在晚上,多为放客音乐,听上去效果还相当不错)。来咖啡店通常包括几个步骤,“一般是先点单,再选位,然后占桌,最后走人”。
布莱克在休斯敦首次见到星巴克双子店时这样写道:“刚看到这种情形时,我有点儿乱了,但当我理清思路之后,一下子明白过来,觉得仿佛是上帝在昭显,赋予了我创世以来的所有知识,我就像是面对着苦苦求索的宇宙的终极命运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