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星巴克传奇(第2 / 2页)
星巴克的门店一家连着一家,波士顿港存在大量的咖啡因,对于咖啡店令人欲罢不能的强大诱惑的原因调查,还有星巴克种种举措所引发的激烈道德争论,所有这些都表明星巴克对整个世界所产生的微妙影响。这也勾勒出我撰写本书的目的:讲述一家大企业如何通过兜售简单而古老的商品,从而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以及世界文化。
尽管这些消息令人沮丧,但也促使舒尔茨决心破釜沉舟、放手一搏。有个想法他已酝酿良久,人们对此举也是闻所未闻,任何明事理的同道中人可能都会认为这一想法简直疯狂透顶、匪夷所思。一天,舒尔茨和房产经纪人谈到在附近选址的问题时,他透露了自己的想法。
实际上,星巴克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人们所想。纵观历史,所有的文明社会都提供了大家聚会交际的场所,人们可以在这里尽情闲聊、探讨观点,或者就是单纯地放松心情。这类公共聚会场所对于文化的健康发展非常必要,并且可以从中反映出其顾客群的独特性格:伦敦有热闹喧嚣的小酒吧;巴黎街头有轻松惬意的咖啡店;北京有庄重雅致的茶馆;20世纪50年代,有利健康的汽水吧台和酒铺曾现身美国街头。现如今,我们可以将这种温馨惬意、给人带来颇多享受的咖啡馆作为社交中心,而星巴克正是首家涉足于此的企业,它通过将公共空间加以合理运用,使之标准化、品牌化,并推广到世界各地。实际上,这也是将美国式客厅发展为世界性客厅的一种战略。来自世界各地的顾客紧紧抓住这根锁链,使之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这本身就在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息。星巴克提供的是奢华的体验、身心的愉悦、社会归属感、安全的避风港,所有这些都是人们所迫切需要的东西。但是当星巴克把这种产自美国的社会习俗在世界范围内推而广之的时候,就有诸多不确定的因素接踵而至了。企业这种日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到底是福是祸,尚不清楚,仍有待时间的考验。
对于年轻气盛、雄心勃勃的舒尔茨来说,这一点绝对无法让他接受。在布鲁克林的廉租房里长大的舒尔茨家境贫寒,早年靠推销厨具为生。自从买下星巴克的那天起,舒尔茨就开始加速招徕顾客、扩大经营。在他收购星巴克之初的1987年,公司只有11家门店;不到3年工夫,门店已达85家,几乎是原来的8倍。舒尔茨可看不得客户就这么白白流失。几年来,他一直催促温哥华的房产经纪人在附近帮忙物色新店选址,却一直未能如愿。更糟的是,舒尔茨获悉罗布森大街那家店的房东也计划年内收回商铺,准备重新装修。如果这样,在翻修期间,星巴克最赚钱的门店将无法营业。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经营咖啡饮品是和奶酪火锅、时尚腰包一样新鲜的事物,所以此时的星巴克还在力求保本,这一消息不啻晴空霹雳。仅1989年一年,星巴克就损失了120万美元,更多的损失则意味着雪上加霜,前途堪忧。
本书分为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我们将探讨星巴克及其咖啡文化何以如此突然地与美国这个国家紧密相连,这其中有何秘密。同时还研究了与之相关的一些有趣现象:为何西雅图成为世界咖啡的中心?为何星巴克会让顾客对其如痴如醉?为何星巴克找不到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第二部分探讨的是星巴克在追求世界咖啡业独揽天下的地位时,围绕其企业文化所产生的道德问题。星巴克是否真如批评家所言,在排挤其他独立经营的咖啡店?每次当我们购得一杯香草拿铁时,想到咖啡农的窘迫境遇,是否觉得自己与星巴克沆瀣一气?
C. 黎巴嫩贝鲁特
“绝无戏言。”舒尔茨说。
D. 华盛顿州的星巴克镇
“这恐怕不行吧,而且能不能付得起那里的房租还是个问题。您当真要在对面再开一家?”惊愕不已的经纪人如此回复。
E. 中国的长城
1991年年初,舒尔茨名下最赚钱的咖啡店就位于罗布森大街的十字路口,这条街地处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温哥华的繁华闹市,而咖啡店就在一个熙熙攘攘的购物区内。几年前,舒尔茨终于凑够钱买下一家名叫“星巴克”的咖啡公司,当时的星巴克还是一家羽翼未丰、默默无闻的小公司。这家咖啡店的外观毫不起眼,因年久失修而破旧发霉,内部窄小局促,几乎没有空间可供客人坐下来享用咖啡。然而,它却见证了一个特别的年代——当时人们对于昂贵的咖啡饮品热望空前,这种冲动突如其来,令人不解。即使像拿铁这样的调制咖啡在当时都是稀罕之物,令人颇感神秘。小小的星巴克每周为上万人提供咖啡——这还不算未买到咖啡的顾客,否则数目还要更多。小店终日繁忙,店外等候的顾客排成长龙,店员每天不得不将成百上千的潜在客户拒之门外。
日复一日,随着时间的流逝,星巴克日益成为全球景观中不容忽视的一隅,这与它每天都以6家新店开张的速度和规模不无关系。对于一些人而言,无所不在的星巴克意味着极大的便利性;在另一些人看来,这标志着世界末日的日益临近。
开创星巴克咖啡帝国的霍华德·舒尔茨(Howard Schultz)当初的大胆举措究竟是特立独行、胆大妄为,还是英明神武、远见不凡?这取决于你究竟对咖啡钟爱几何。
对于后者而言,不幸中的万幸就是,如果世界末日当真即将来临,至少还有星巴克的舒适座椅可供大家享用。
“就斜对面的那家店呀,我去过那里,现在已经关门歇业了。”他说。
正确答案是D,而且这个答案貌似不会冒犯任何人。尽管华盛顿州东部的星巴克小镇距离最近的星巴克门店也有40英里<sup><a id="note4" href="#note4n">[4]</a></sup>之遥,但每年还是有成百上千名游客从各地赶来,结果却发现这里与星巴克公司的发源地没有丝毫关系。如果你觉得星巴克已经让人无法回避,那么还是等着瞧吧。星巴克帝国的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总喜欢这么说:“如果将公司的发展与棒球赛做比较,那么在九局比赛中,现在才是第二局。”他信誓旦旦地要在全球打造4万家星巴克门店,使得星巴克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连锁机构。
“您这是什么意思啊?”经纪人大吃一惊。
但是让人光火的并非仅是星巴克的无孔不入,在一些人看来,星巴克具备了那些让大公司饱受诟病的诸多特质。有批评人士谴责星巴克对环境肆意践踏、虐待员工、剥削第三世界的咖啡农、倾轧当地独立运营的咖啡店、压榨当地经济、兜售有害产品并导致世界日益趋于同质化,这些还只是对公司最具力度的打击。就连星巴克的杯子都难逃被争议的厄运——在白色的咖啡杯上印制的引语原本是要发人深省,结果却引发两次抗议活动。一次是保守派人士对同性恋作家奥古斯丁·伯勒斯(Augusten Burroughs)的一句话表示不满,还有一次是自由派人士对福音传教士里克·沃伦(Rick Warren)的宣言分外恼火,他宣称:“你的到来并非偶然,你的父母并未对你的出生做出任何计划,缔造这一切的是上帝。”星巴克唯一不受争议的地方就是它的洗手间,即便不是星巴克的顾客,也可以在内急的时候免费使用。
“对面那家饭店怎么样?”他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