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1 采访泰勒 克拉克(第1 / 2页)
进军娱乐业会使得企业完全偏离其核心业务,星巴克本来是营造一个舒适的环境提供优质咖啡,有很多媒体就星巴克的音乐专辑和对电影的支持大做文章——尽管这部分内容仅仅占其总收入非常小的份额,但在我看来,企业高层有着更宏伟的目标,希望将星巴克打造为文化形象代言人。星巴克是一家咖啡企业,我觉得太多人似乎已经淡忘了这一点,或是他们对此已经厌倦。但想通过这些手段带来更多的客流量也许只能是白日做梦。人们可能在进店品尝拿铁时顺手拿起一张音乐专辑,但我怀疑不会有顾客一发不可收拾,对寥寥几张CD欲罢不能。
<b>星巴克是否真在发挥着“第三空间”的作用?星巴克推出得来速服务,对此概念有何影响?</b>
<b>那么星巴克的食物怎样呢?企业为把咖啡打造成精品,使其富于艺术性,下了不少功夫,而店中的食品实在是难以恭维。正如一家纽约杂志所言:“它味道平平,无甚新意,味如嚼蜡,一成不变,让人禁不住会以为这些都是陈旧货品,即便事实并非如此。”你有什么建议吗?</b>
<b>你是否了解2008年2月26日,星巴克将全美所有的星巴克店关张3小时,举行培训会议,对员工进行教导和激励工作?</b>
也许可以做出这样安全的假设,当人们发现星冰乐比巨无霸的卡路里含量高时,这不会成为好的卖点。让我们祈祷这会令人们惊慌失措,不敢再点“布雷卫”咖啡(这完全是蒸奶和奶油的混合物再加浓缩咖啡),以求得永生。具体原因我不得而知,但长久以来,人们觉得拿铁不应包括在卡路里讨论范围之内,而他们饮用一杯含糖全脂牛奶时,这又会成为一个问题。法式滤压咖啡效果不错,其中几乎不含热量。
据我所知,这给星巴克带来的麻烦远超过此事本身的价值。我相信霍华德·舒尔茨是想通过此举向全世界做出庄严声明:星巴克是在致力于提供优质的顾客服务。但在很多人看来,星巴克似乎在举起双手高喊:“我的天,我们搞砸了!”想提高自己的知名度是一回事儿,可是在大庭广众之下把事情弄糟是另一回事儿。我觉得这个想法的确有创意,只是在现实中效果非常有限。
<b>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星巴克饮品的卡路里含量问题,纽约市新颁布的法令规定,连锁机构必须公布这方面的数据,这是否会让人们购买星冰乐时有所迟疑呢?</b>
<b>你谈到咖啡饮品中的咖啡因成分并不为人所知,而且成分多少千差万别,你是否认为应该效仿药品,出台法律规范咖啡因含量呢?</b>
我从几位采访对象和前星巴克咖啡师那里听到,他们认为我的观点公正客观,这对我是极高的评价,我欣喜若狂。正如我所预期的那样,星巴克方面并没有给出任何意见,我看不出承认本书的存在对他们会有怎样的益处。我从可靠的消息得知,有些星巴克咖啡店管理者在私下里悄悄阅读本书,并搜集信息,看我是否对星巴克帝国构成威胁。我听说他们对我的大部分观点都表示赞同,我希望以此证明我并未与商家签订什么合同。
那倒也未必。当你听说星巴克某一天的一杯滴漏咖啡含200毫克咖啡因,换一天可能会是400毫克,这确实令人吃惊,但一般说来,咖啡因含量还是相对稳定的。有关咖啡因需要记住一点,这并不会涉及药物滥用,那就是人们不必担心会过量饮用咖啡,大家对于度的把握似乎还是相当到位,知道适可而止;这与饮酒不同,一旦开喝,就会一杯接着一杯,毫无节制。你只需要确定自己的身体每天不能承受超过5杯咖啡即可,因为若是习惯于此,再少喝一两杯,你就会感觉难受。保持咖啡因的摄入量稳定,就会精神振奋,而不会有什么大问题。有关咖啡因真正可怕的事情其实是那些能量饮料,例如儿童饮料苏打水,这种饮料的配方绝对存在严重问题,至少学校应该禁止饮用这种糟糕的东西。
<b>你是否听到过星巴克人,包括咖啡师、管理层或你的采访对象在内,对本书所做出的反应?</b>
<b>星巴克涉及音乐、书籍、电影等行业,这些是为其提供了更大的市场,还是让企业的精力过于分散?</b>
如果你将第三空间定义为人们时常去消遣的安全社区聚集地点,那么星巴克在技术层面当然满足这个条件。但美国都市社会学教授雷·奥登伯格提出这一概念时,他所设想的是一种令人完全放松的第二家园,不是一味牟利,想方设法要推销给你名牌手提袋、铅笔刀的连锁机构。得来速服务让星巴克更像是一家快餐店,而不是舒适的公共起居室,因此他们推出这项服务的确存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