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二十一章 埋锅造饭(第1 / 1页)
叶秋啊了一声道:“我怎么没想到过这件事!不过真的好使吗?我占领的地方各族人都有,这也行吗?”
沈泓笑道:“那有什么不行的!如论各族人口混杂,司空不更是如此,汉西川几乎所有的民族在那个国家都能找到,而且我听说还有天竺人和黄发蓝眼的白种人呢!这些人住在一块不也是好好的,司空也没见得有多少内乱。”
叶秋欣喜异常,他们知道的不少啊!看来汉朝的人并不是对西方一无所知,对了,闭关自守是清朝的政策,汉人还是很开放的,丝绸之路不就是对外联系的道路嘛!
叶秋此时心中有千言万语要想和这两人说,正要深入地谈谈,忽见一名亲兵跑进了浴室,那亲兵大声道:“禀报大将军,城外的西川宗力有动静,他们在埋锅造饭!”
这话一出,满室的夜将领“呼隆”一声一起从池中站起,此时正是半夜,西川宗力的军队在这个时候吃饭,表明他要发动拂晓进攻,他想要打谁?
叶秋点了点头,怪不得沈氏兄弟得不到汉朝的重视,他们的理论是从百姓身上出发的,是为百姓造福,可对于统治者来讲改革政治是为了缓和矛盾,使其能继续保持统治地位,为百姓着想只是说着好听而已,真正能做到这点的皇帝历史上可没有几个。
叶秋认为这时的人能有这样的想法也算不错了,自己的将军们只知打打杀杀,除了个萧无叶外,其他的人一解决事情全是动刀动枪的,看来这人才也是分文武的啊,缺一不可。叶秋道:“其实防止土地兼并很好解决,只要宣布土地都为国有,然后再分给百姓就可以了。”
沈泓想了想,摇头道:“不一定,如果一个国家实行这种政策,而他的敌国仍实行土地归百姓自有,并派奸细来挑拨离间,说如果推翻了这个国家政权,那么这些土地就归百姓自己,那么这个国家的百姓会怎么想?原来有土地的一定是想重新把土地拿回去,以前没有土地的又想也变成地主,两国不打仗便罢,一旦国家出现外患,那这内忧便会激化,政权就很有可能被推翻,所以大将军说的情况是在天下一统的形势下才行得通,象如今五国分立的局面,我看把土地收为国有,效果不会太好,均贫富只是喊喊还可以,要想真的做到,那可是需要很长很长时间的,现今……”说着,沈泓连连摇头,显然是不赞成。
叶秋摸了摸下巴,不同情况确实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现代的政治照搬到古代来并不一定行的通,就算是在现代也没有哪个国家真正做到了均贫富,生产力未达到一定水平,而强行推行贫富均等,其结果只能是变成了大锅饭,超前的政治意识这时候的人恐怕未必能接受得了。他大声道:“来人啊,加点热水,叫人拿水果来。”转头又问沈治道:“这位沈兄有何高见?”
沈治考虑了一下道:“我曾听说大将军在武梁时大掠富户,我认为这样不好。富户也是百姓,他们读的书往往比普通百姓多,要是大将军能善待他们,说不定他们会成为你军中的骨干。要想让一个国家强大,当让这个国家的老百姓以身为这国家的人民感到自豪,团结一心,在外敌来到时才能坚决抵抗,西川国在这方面做的就很好,西川全族皆兵,但随着国土的扩大人口数量的增加,军队的成份也越来越复杂,可他们还搞西川人高人一等的那套东西,我看哪,过不了多久,西川国必有大反叛。象汉国的对外政治也不行,敌军一到,投降的一片,皇帝都如此,何况百官,受苦的只是老百姓。”
沈泓和沈治见西川国将领都站了起来,也不好意思自己坐着,慢吞吞地站起身,他们不敢象这些当兵的那样赤_身裸_体,在站起来时还没忘用手巾挡住了下身。他二人心中均想:“城外西川宗力的军队不也是西川兵吗?怎么这些城里的西川兵一听说外边的要开战,倒象是如临大敌一般,难道西川兵间起了内哄,要自己人打自己人!
叶秋急道:“快快招集队伍,准备出战,把大炮都拉到城北去。”
萧无叶补充道:“别让兄弟们都上城北,其他的地方也得留人,别让汉军钻了空子。”
“对对,就这样办!”叶秋爬出浴池,一边穿衣套甲一边对沈氏兄弟说道:“我和两位真是相见恨晚,有很多话要和你们谈,你们在这里等我,我处理完手头的事会再和你们好好聊聊的。来人啊,好好招待两位沈先生休息,不要让他们出宫,这……这个外面很危险,明白吗?”
虽然沈氏兄弟说的东西十分粗糙,不很全面,但毫无疑问地他们对国家的政治有一定的见解,叶秋现在身边最需要的就是这种有全局观念的人。他们俩人是可以为一个国家拟定政治纲要的,但前题是这个国家得是个封建制度的国家,这时代的人有资本主义思想的少之又少,更别说其他更先进的思想了。
叶秋对他们二人非常满意,道:“不错,我也是这么想的,对内暂且不说,但对外应当强硬与怀柔并存,该打的时候就必须要打,等打不动时假意和解,透过气后,接着再打,不把敌人消灭誓不罢休。我中华必会盛世再现,强甲天下!”
沈治道:“是啊,要是天下五国中真有哪个皇帝能做到这点,天下必可一统。可惜呀,知道的人多,做到的人少。要么一味强硬,要么一味软弱……”突然间,沈治感到有些事大大的不对头,这位大将军说的是“我中华”而不是“我大西川”,这话明显有造反的意思啊,他到底想干什么?他是不是要建立一个自己的国家呀?沈治一想通这点,再也不说话了,惊疑地看着叶秋,心中五味俱全,不知该怎么反应才好。
叶秋道:“你们认为我们怎么才得到大临百姓的民心呢?”
沈泓道:“科举制度较好。举行科举笼络人心,这招一直很好使,从离国以来一直都是此来招揽人才,安定民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