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槐树进京(第1 / 3页)
李攸烨只是若有若无地笑。胡万里继续说道:“这要从‘人心思故’方面来讲。”他开始一条一条捋思路:“我们都知道,殿下尚在人世的消息传出以后,关于殿下会回来夺位的传言一度甚嚣尘上。当时殿□在秦国,秦国兵强马壮,秦王与殿下素来交好众所周知,倘若殿下决心夺位,以当时的情况而言,恐怕不难办到。”
“那小……瑞王殿下,为何不直接夺位,反而兜这么大一个圈子?”身后站着的许良柱忍不住问,有些敬畏地望望李攸烨,自从知道李攸烨身份后,他再便也不敢随意称呼李攸烨“小外甥”,反倒让李攸烨有些不习惯了。
“因为得不偿失!”纪别秋忽然开口:“那时候,齐国刚刚发难,玉瑞局面岌岌可危,如果,那时候殿下真的夺位,那么,即使成功了,最终损失的只能是玉瑞。没有人希望在外患的情况下,再发生内忧,除非是幸灾乐祸的外贼!”
“是啊,殿下考虑的是玉瑞全局以及更长远的以后,小人自然更注重自己的利益,加上目光短浅,自然也只能看到现在!”胡万里补充道。
“那胡先生刚才说,‘殿下开了个头’是什么意思?”梁汉勇又问。
顾青砣被“误杀”的消息传回京都,朝野震动。主张彻查此事的惠太妃一党,争相在朝堂上奏,要将涉事之人解京查办。而李攸熔的态度则显得有些耐人寻味。他并未深究此事,只是下令责罚了那些“识人不明”的“肇事者”们,并厚葬了顾青砣。
此举很快引来惠党的不满,不过,李攸熔并未因此改变主意。
说白了他与惠党之间的合作,无非是相互利用的关系,当利益发生冲突的时候,他自然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一面。他很清楚自己目前的处境,顾青砣的死,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惠党的势力,对他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所以,为了不让惠太妃一党做大,明知此事和李攸烨脱不了关系,他也会选择息事宁人。
而后面惠太妃不动干戈的妥协,则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包括李攸烨的。不过,她并没有分出过多精力揣测这件事,与这相比,她更在意接下来兵马大元帅的空缺会由谁来填补。毕竟这是摆在台面上的当务之急。这个职位掌控着玉瑞一半的兵马,谁接任都会左右整个朝中局势。甚至连敌对的齐军也密切注视着朝廷的动态,这时候,将领的任命便是两方阵营胜负的关键。
私心里,李攸熔不欲再让上官景赫接任,但现在的形势,已经由不得他做主了。关于奏请上官景赫恢复兵马大元帅的折子已经摞了满满一桌,李攸熔想不到上官景赫折了三兄弟以后,私下仍有如此大的影响力。
“与今上的盛气凌人相反,殿下回京后一直隐忍不发,处处低姿态示弱今上,在不明就里的人看来,殿下已经彻底被压制。但在真正懂形势的人眼里,殿下的隐忍那便是以家国为重的表现。两者相较,哪个更争取人心?呵呵,我说的人心思故,那‘故’便是殿下当政的时候!”
“那‘殿下开了个头’到底是什么意思?”梁汉勇还是没懂,急得脖子都伸出来一截。
胡万里和纪别秋见他那模样,相视一笑:“殿下一直以来的隐忍,都暗含着‘不夺位’的意思,朝臣即使思‘故’,也无他法,毕竟谁坐那把龙椅不是臣子说了算的。而如今殿下杀了顾青砣,在有心人眼里,相当于当众打了今上和惠太妃的脸,就是不再隐忍的讯号。朝臣为什么支持上官景赫?因为他们明白,支持上官景赫,就是支持殿下!所以说,殿下如今开了个头,把朝臣对今上的不满都引出来了!”
梁汉勇似乎恍然大悟,随即脸色纠结:“这么七扭八拐的道道,你们怎么想出来的?要按照我的脾气,合该抄起家伙直接灭了那帮人,那多痛快!”其他几人都笑意深沉。
“这还要拜李攸熔联合惠太妃所赐!”一直没有说话的李攸烨突然站起来,嗤笑道:“惠太妃就算嫁给盛宗,说到底,她仍是蒙古人。利用惠太妃势力打压朝臣,他大概忘了盛宗被俘蒙古的仇了!他忘了,不代表别人忘了,这时候,该有人去提醒提醒他,让他长长记性了!”她幽深的瞳仁里绽开一朵耐人寻味的涟漪,层层叠叠铺开,非常引人注目。
“从咱们杀了顾青砣开始,朝中形势越来越微妙,支持上官景赫的人一下子多了起来,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李攸烨饶有意味地瞄着座下的幕僚。
梁汉勇不假思索道:“能和齐王燕王抗衡的将帅,玉瑞目前只有上官将军一人,如今形势,朝中那帮酸臭儒生也不傻,这时候再不找上官将军力挽狂澜,到时候国破家亡了,他们都得喝西北风去!”
李攸烨笑笑,不置可否。
胡万里眼里冒出精湛的目光,则说:“意味着失望!”略顿了顿,迎上李攸烨那越发深沉的笑意,缓缓道:“国家危难时,朝廷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君主,来统筹全局,维系人心,以期能够度过危难,而当今圣上自即位以来,一系列举措,显然不是明君该有的作为。朝臣眼见繁华盛世渐渐衰颓,必然会产生失望情绪,而这失望情绪平日憋着无处发泄,今朝由殿下开了个头,可是收不住了!”
梁汉勇歪着脑袋不解:“此话怎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