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问题(第2 / 2页)
“惭愧。”卫缭的这个问题让张苍有些尴尬。“荆人不信外人,然对亲、旧之人笃信。兰台乃荆人最高之学舍,苍于兰台多年,诸事多闻而已。”
“哦……”卫缭若有所悟。诸国当中楚国最难刺探情报,最难之处在于去的人在楚国立不住脚。连脚都立不住,又如何刺探情报。
大战在即,卫缭的所悟只是一时,他必须尽快考虑如何迎击五十五万甚至六十万三国合纵军。此时秦军已经征召八十万士卒,五十万在王剪麾下,三十万在李信麾下。李信三十万人已退至共邑附近,提防楚军突袭,王剪的五十万,除了三十万顺势横扫赵国、攻拔邯郸外,只有二十万人可以南下与李信军合为一军。
五十万对五十五、甚至六十万,卫缭对此毫无胜算。如果这一战输了,不说灭赵,恐怕太行山、函谷关以东的所有郡县都会被三国收复,一如十八年前信陵君合纵败秦。真造成这种局面,秦国的国运也就到此为止了。
想到这里,卫缭不免有些坐立不安。如今的天下大势实际就是秦楚争雄。楚国复强,并且越来越强。秦国如果不能迅速拿下赵国,连横齐国,迅速的把数量优势转化成战略优势,以楚国日新月异的国势,打垮秦国是迟早的事情。
“海舟一次可运粟三万石……”海舟此前还没有彻底进入国尉府的视线,张苍说起海舟运量是一舟三万石,卫缭思考后问道:“一艘大舿可运粮几石?”
“一艘大舿可运粮一千三百余石。”张苍有些不解。
“如此说来,一艘海舟可抵二十多艘大舿。造二十多艘大舿与造一艘海舟孰易孰难?”卫缭的思路非常清晰,他又想起另外一件事,大声道:“非也非也海舟运粮于赵,一年可运数次,如此说来,造一艘海舟可抵百艘大舿。”
卫缭的声音突然拉高,张苍被他弄得一惊一乍,只听卫缭再道:“既然造一艘海舟可抵百艘大舿,为何荆人不造海舟而造大舿?”
“这……”卫缭问出极为正确的问题。虽然楚国不造海舟而造大舿的情报去年他就知道了,可听闻张苍说及海舟的运量,他察觉到了这其中的不合理。不过很多时候即便问出了正确的问题,也得不到正确的答案。
伐赵连败,夜深人静时卫缭与赵政一样忧惧,因为留给秦国的时间不多了。若这三年还是不能亡赵,君臣两人都知大势已去。幸运的是荆轲的刺杀扭转了整个大势。
“呼……”卫缭深呼了一口气,他觉得胜利就在眼前,只要秦军击败合纵军。又觉得失败也就在眼前,如果秦军遭遇大败。但不管如何,此时决战对秦国是有利的,人数上秦军多于合纵军,战力上秦军胜过魏军和齐军,只是不如楚军。
“备车。”卫缭对僕臣喊了一句。他要马上去见赵政,说服赵政立即征召全国的傅籍男子,然后在共邑击败三国合纵军,如此数年内便可一统天下。
“国尉可曾听闻荆王尽拆宫室以造海舟?”张苍在楚国呆的久有好处也有坏处。
“然。”卫缭点头。“确有耳闻。”
“海舟非常木可造,造舟需大章,还需风干数年。”张苍道。“齐、魏、赵三国尽拆宫室以造海舟。此前柏木、桧木、梓木尚不能造舟,只可用柟木、黄杞、榆木,后荆王准许,三国宫室所拆之木方造海舟。
舟行于海,时有飓风。荆国海舟数遭飓风,每遇飓风皆舟断人毁,故不得不慎。我以为荆人不造海舟而造大舿,乃因海舟之木不足,大舿之木有余也。”
“有理。”卫缭初次听说海舟之木与大舿之木的异同,当即向张苍揖礼表示受教。待张苍回礼,他问道:“先生何以知悉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