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七章 十月朝8(第1 / 2页)
“委员长,我军真的在金山卫……”陶德曼走后,忍了半天的王宠惠小心的问道。
“大捷是毋庸置疑的,最高统帅已经收到了切实的消息!”常凯申潇洒的挽了挽衣袖,可没能挽起来,他脸上全是笑意。“这也是戚少保英灵保佑,五百多年前那里就是抗倭战场了。”
一说这是戚少保英灵保佑,王宠惠倒有些信了。只是戚少保的英灵也有打盹的时候,大金山岛丁号鱼雷发射站射出的第一枚鱼雷因为太靠近乌龟山浅水区,居然就在那里爆炸了。这让岛上诸人猛拍大腿,而另一枚鱼雷,虽然好几艘驱逐舰想以身噬雷保护旗舰,可他们三点二米的吃水和五点五米的鱼雷相隔两点三米,鱼雷从这几艘驱逐舰船底穿过,笔直冲向速度缓慢、无法转向的足柄。眼看就要命中目标,一艘被炮火水雷炸的歪歪扭扭却侥幸未沉的春日丸运输船忽然横了过来,商船的吃水明显高过军舰,‘轰’的一声巨响,鱼雷击中了春日丸的船首,甲板上挤满的日军当即飞下了海。
“做契弟!”梁序昭上尉攥紧的拳头又再攥紧,捶了自己大腿一拳后最终彻底放开,他实在是失望之极。
“再打一枚!”陈飞熊中尉也知道两枚鱼雷全没打中,现在吊杆刚好将一枚鱼雷吊了下来,水兵们已经将它塞入鱼****。梁序昭是失望,他则是不甘心。
“国民革命军右翼军正在金山卫地区围歼想从此地的登陆、侧翼包抄我军的日本军队,他们最少将消灭了日军两个主力师团以及第4舰队的一部分军舰……”常凯申的憩庐办公室明亮整洁,身着元帅服的他神气无比。处理完例行事务后,他第一个会见的是德国驻中华民国大使奥斯卡·保罗·陶德曼博士。会谈的内容自然是中日停战,只是,虽有没有承认伪满洲国的要求,但日本人依照现在的占领区想设置华北非军事区、扩大上海非军事区,这是政府无法接受的。
“大使先生,我国军队正在上海的金山地区围歼日本的登陆部队,我方预计消灭日军……”作为翻译的外交部长王宠惠看了常凯申一眼,对此消息他根本就不敢相信!两个师团?上海只有五个半师团,华北也只有五个师团。
常凯申并不在意王宠惠的怀疑,见他看来只重重的点了头。
“……日军两个师团,还……将消灭日本海军第4舰队一部分军舰。”王宠惠结结巴巴的说完整句话,舌头有些打结,如果这是真的,那将是开战以来第一次大捷。这会让九国公约会议看到希望——各国都不想投入兵力制约日本,如果中国能证明自己可以击退日本军队,那会议将会有极大的收获。
“这是真实的吗?”开战三个月以来什么情况陶德曼大使一清二楚,驻华德国军事顾问也对强大的日本军队无可奈何,现在羸弱的中国军队居然要消灭日本两个师团,他很怀疑这是常凯申在信口开河,目的自然是在谈判上讨价还价——德国国内对这次中日和谈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和谈如果失败,除中日将继续作战外,德华两国的关系也会备受影响。
“好。那就再打一枚!”梁序昭也觉得不甘心,他不想等六个鱼雷管都装填完毕再发射,现在是抓住时机最重要。“准备完毕?”他看见鱼****舱门关上,这才沉声发问。
“一号鱼雷管准备完毕!”石室下,陈飞熊中尉大声回报。
“发射!”梁序昭一挥手,‘砰’的一声,这枚历史上存在争议的鱼雷跳出鱼雷管,冲向蹒跚航行的足柄号。而几乎同时,甲号鱼雷站也射出一枚鱼雷,两道白色的雷迹开始时相隔甚远,可越靠近足柄号距离就越近,且一枚追着另一枚,在连续穿过两艘驱逐舰后,它们齐齐逼近正在逐渐失速的足柄号。
“大使先生,这件事情正在发生,如果您愿意,可以亲自前往金山卫参观。”身着元帅礼服的常凯申自豪无比,他终于尝到了一丝胜利的甜蜜,虽然它来的太晚太晚。“大使先生,我并不想和日本打仗,但日本军队正在攻占我们的国土、轰炸我们的城市,是可忍孰不可忍!现在国民政府的要求仅仅是要恢复战前状态。如果要同意建立华北非军事区、扩大上海非军事区,国民政府将会被舆论的浪潮所击倒。假如国民政府倾倒了,则结果是共产党在中国占优势,他们会在别国的支持下不断和日本交战,这真是日本和贵国所要的结果吗?”
陶德曼本想说日本军队现在做的仅仅是护侨,并不是要占领中国国土,而他们护侨则是因为在中国的侨民不断被政府所支持的反日分子血腥杀害,而上海的战争也完全是由中国军队违反淞沪停战协定而引起的,在这些已经发生的事件中,他看不到中国政府半点和平的意愿。不过事件的原委和事件的结果显然不属于同一个范畴,如果国民政府真的垮台而共产党政府上台,那德国针对苏联苦心布置的夹击将由此失败,日本将深陷中国战场。
“阁下,我将尽量劝说日本政府接受恢复战前状态的要求。”深思熟虑后,陶德曼不得不同意常凯申的看法——国民政府垮台情况只会更糟。
“非常感谢,大使先生。”常凯申脸上终于露出一些笑意。作为曾经的上海滩混混小赤佬瘪三,他自然知道见好就收的道理,更何况彻头彻尾他都不想和日本开战,可野蛮中二的日本人终究不是温顺的中国良民,不但没有被他虚张声势的样子吓住,反而激起了凶性。
“另外,我还希望大使先生对本次和谈保密,一旦舆论得知,国民政府将处于被动局面,和谈也会无疾而终。”常凯申说出最后一个要求,深明中国内情的陶德曼当即表示赞同。[注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