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第1 / 3页)
汪海洋有点难以取舍了,毕竟,本来答应他有职称有房子有团队的是中国名校,现在,这样的二流大学来邀请他,条件也不过与当初建大刘院长答应他的差不多,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在这样一个双向选择自由还价的“相亲”过程中,他的价码是不是报的不够高呢?
这些照片和场景都将出现在当日的网站、电视以及次日一早的报纸上,所有这些报道的关键词不外是:海归、高薪、发展机遇、求贤若渴等等。
会场里是不同于普通招聘会的散乱与嘈杂,这里,环境是优雅的,气氛是舒适的,招聘方是高规格的,人才是国际的。每位人才都有自己的一个宣传台位,一个考究的小桌子,三个椅子。台位后的幕墙上张贴着个人信息以及项目成果,人才可以与感兴趣的招聘方们围坐小桌子,慢慢地、从容地谈起各自所长各自所需。他们与招聘方轻声交谈,神情轻松,甚至不时呵呵一笑,那是一种实力对等的会心的笑,是你的需求与你的能耐相匹配的愉悦。
知道什么叫高端人才了吧——就是什么都要与之配套:出有车马,入有迎接,宣传有气势,接待有档次,这就是级别!高端人才与低端人才的级别是完全不同的!
受邀请的海归们心安理得享受着这些级别。反正这钱有出的地方。
尽管因为汪海洋是临时加入,少了很多准备,比如巨大的展示自我价值的post(大海报),不过,汪海洋的展位前还是有不少人关注。半天下来,有两家单位比较明确地表达了要这位大博士的诚意。
汪海洋找工作不顺。
两周前的国际高端人才交流会,是让汪海洋有过一阵子的激动,但最终,都没实质性结果。
可这没结果的结果,究竟是谁的责任呢?
高端人才交流会确实与普通的大学生人才交流会不一样,比起前者,后者那算什么呀,纯粹是个人口集市:百来家单位设了个摊位,然后几万个大学生蜂拥,设备简陋的招聘台前,单位派来招聘官基本不会与学生交谈,就问两三个问题:“哪个大学的?”“有没工作经验?”然后说:“把简历放这吧,到时我们通知。”让那些好好梳妆打扮了一番的大学生们又无奈又愤恨,
但是汪海洋他们是高端人才!
一家单位是一所大学,该大学的人事处处长与汪海洋详谈了一个小时,汪海洋提出了当初建大答应他的条件:副教授、房子、团队。人事处处长连连点头,说他们大学迫切需要海归,专门下过一份文件,是给海归的特殊待遇。同时,那人事处处长还特别关照:若是国际名校的博士,若学术能力特别突出,那么有些条件还可以再提高,比如除房子外的安置费啦,配偶的待遇啦等等。人事处处长笑容恳切,言辞热情,甚至一定要汪海洋定下一个时间,去他们大学看一看。
在展台前,汪海洋被人事处处长紧紧握着手,说:我们真的很希望像你这样的海归去为我们大学培养人才,我们很欢迎你,若能把你引进去,我会非常荣幸的
汪海洋一时非常激动,他已经被冷遇了几个月,有人这样赏识他,他几乎要热泪盈眶了。如果不是这时有另外一家单位也想与汪海洋约谈一下,他可能当场就要与处长签约了。
真不知道那等着约谈汪海洋的单位是推了他一下还是拉了他一下。与那单位的约谈虽然没有“对上眼”的缘分,但是,这么一打岔,半小时后,汪海洋头脑有些清醒了。
按照汪海洋的判断,这大学人事处处长诚意指数是相当高的,当然高诚意是有原因的——因为,他们大学是个普通大学,不说名校,连211都不是,甚至,跑大街上问10个人,可能5人以上没听说过这大学名字。也难怪,这几年,大学跟企业一样,每年都会生出一连串娃来,这些娃自然都是些新名字。
什么是高端人才?看一下交流会的场景和排场就知道了:
地点是大会堂。早上,大会堂前的宽阔草坪旁是大幅的宣传海报,与之相配的,是早早等候着的乐队以及各路记者,当然,还有高端人才和报名要来挑选人才的招聘方。
招聘单位显然不是普通人才交流中心随处可见的小公司,这里处处可见500强的大名鼎鼎的logo;
时间到了,省领导出席讲话致辞。乐队齐上,各媒体蜂拥。掌声响起。
然后,国际千里马们与各地伯乐们在各种镜头下进入会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