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第1 / 1页)
就在褒姒百媚俱生的时候,姬宫涅又下令;申国杀掉姬宜臼,申国国君不奉命,并写了一个奏章,提出严厉的抗议。姬宫涅的反应十分迅速而强烈,他颁下圣旨,撤销申国国君的封国,并集结军队,准备出兵讨伐。申国国君知道单独不能抵抗,就跟位于镐京(陕西西安西)附近的蛮族犬戎部落联盟,要求犬戎采取行动。犬戎部落早就对镐京的财富和美女垂涎三尺,乘着周王朝内哄,申国派人在镐京埋伏内应的机会,立即进攻。姬宫涅急燃烽火向诸封国求救,但这正符合伊索寓言《狼来了》的故事,牧童第一次喊“狼来了”,大家飞奔来救,他笑大家傻瓜,等到狼真的来了,牧童再喊时,他自己就成傻瓜了。姬宫涅虽然年老,但年龄不一定带来智慧,他做出的竟是只有寓言里牧童才做出的事。烽火狼烟,日夜燃烧,封国国君们都拒绝再被戏弄。镐京于是陷落,宰相姬友战死,姬宫涅被杀,褒姒被蛮族掳去,不知道下落。
申国国君得到姬宫涅死亡的消息,就联合若干重要封国,拥立他的外孙姬宜臼登位。但镐京经犬戎部落一场焚烧和劫掠,人民流离,一片断瓦残垣,无法居住。姬宜臼只好将首都迁到东方三百二十公里外的洛邑(河南洛阳)。因洛邑在镐京之东,史学家遂称之为“东周”,追称镐京时代为“西周”。
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点,巨变已经开始,旧秩序结束,出现的是一个混乱、不安、分裂,内战频仍的另一个局面。
周王朝的版图现在只剩下中原地区,王畿也跟着缩小,只剩下洛邑周围不过二万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而在此弹丸之地中,又要安置在西方不能立足,而随着东迁的一些残破封国。各封国当然一如往昔的直属于国王,但王畿缩小之后,国王的财源兵源都大大地减少,而且一天一天的趋于枯竭,再没有力量支持原有的威风和尊严,各封国遂产生自行扩张领土的野心。
第一个发难的是位于黄帝姬轩辕故都(河南新郑)的郑国国君姬掘突,他不满意自己狭小的疆域,在阴谋诡计之下,他把女儿嫁给邻近只一百公里的胡国(河南漯河)国君。纪元前七六三年,姬掘突召集会议,讨论应该先向谁用兵,霉运当头的大臣关其思说:“胡国最近,是最好的目标。”姬掘突义愤填膺,大吼说:“郑、胡两国有长期的友谊,胡国国君又是我的女婿,你竟有这种不仁不义的想法,天理不容。”立即把关其思斩首。胡国国君大为感动,不再在边界设防。于是,姬掘突发动奇袭,把胡国灭掉。
据说卫国巫师有特殊的法术,只要看人一眼,就可立即判断对方心里所想的是什么事。这些巫师川流不息地巡回大街小巷,凡经他们指认为反叛或诽谤的人,即行下狱处决。不久,镐京(陕西西安西)一片升平,再没有人反对国王了,也再听不到批评政府的声音。后来贵族们索性连话都不说,亲戚朋友见面时也只敢用眼睛示意。姬胡大喜说:“怎么样,我终于使反叛和诽谤停止。”他的大臣召公说:“这只是堵别人的嘴而已,仅只堵嘴,不能解决问题。”但姬胡却认为已经解决了问题。纪元前八四二年,政变发生,贵族们攻进皇宫,巫师全部丧生,姬胡只好出奔,逃到西方彘邑(山西霍州),在那个以养猪出名的地方,度过他的晚年。姬胡逃走后,贵族们还要杀他的儿子姬靖,幸而召公和另一位大臣周公保护,才免一死,但形势已不允许姬靖立即继承王位。就由召公、周公二人,共同摄政,主持没有元首的中央政府,史学家称为“共和政治”。纪元前八四一年,即共和政治第一年,中国历史的文字记载,开始获得保存。一直到二十世纪,没有间断,这是中华人对人类文明最伟大的贡献之一。因为同时代的其他所有的文明古国,或者根本没有记载,或者虽有记载而记载已经湮没,全靠考古学家辛苦的发掘,才能得到片断。共和政治历时十四年,到纪元前八二八年结束。那一年,姬胡在流亡中逝世,姬靖乘机即位,恢复君主政治。半信史的史迹,因为是史学家的回忆和追溯,无法避免不真实的成份,有待于专家考证。进入信史时代之后,史迹都出于当世的记录,所以可信的程度很高。不过记录不一定忠实,也不一定完整,反而常常发生故意曲解和故意掩饰的事情,也常常发生同一史迹却有种种不同甚至相反的说法,那就要靠我们的分析判断和选择。信史时代自本世纪(前九)起,到二十世纪,仅二千九百年,但却占我们百分之九十的篇幅。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只怪我们对以前的史迹知道的太少。我们在叙述信史时代时,虽然越到近代史料越多,但我们仍力求保持各世纪的篇幅不要太过悬殊。希望藉此显示史迹跟时间的座标图面。二东西方世界纪元前九○○(周王朝八任王姬辟方在位),希腊诗人荷马诞生。纪元前八五○年(周王朝十任王姬胡在位,共和政治前九年),腓尼基人在北非洲建立迦太基帝国。
第六章纪元前第八世纪
本世纪是中国信史时代的第二个世纪。
周王朝在本世纪受到野蛮民族的攻击,几乎灭亡。第十二任王姬宫涅被杀,首都从镐京(陕西西安西)东迁洛邑(河南洛阳)。国王的尊严和中央政府的权威,迅速衰退,封国逐渐脱离中央掌握,各行其是。
七十年代,中国历史进入历时二百余年的“春秋时代”,也就是中国式城邦时代,直到纪元前五世纪末叶。
周王朝中央政府对这种封国兼并封国的震天大事,毫无反应,郑国吞并胡国遂成为周王朝土崩瓦解的信号,从此封国与封国间,诈欺火并,层出不穷,形成一种险恶的国际社会。各封国都了解,国王的光荣和权力已经成为过去、永不复返,再不能保护自己,封国唯有凭借本身的力量,才能生存。
二春秋时代
七十年代,中国进入春秋时代。
周王朝所属的每一个封国,都有自己完整的本国史,但只有鲁国史留传下来。鲁国史称为《春秋》。留传下来的部份,起于本世纪(前八)纪元前七二二年。史学家就从这时候起,直到纪元前五世纪前四八一年,共二百四十二年间,称为“春秋时代”。这是一个人工的划分——犹如“世纪”也是一个人工的划分一样,事实上整个社会剧烈的变动,应起自周政府东迁。
一周政府的东迁
姬宫涅是好不容易才爬上宝座的第十一任国王姬静的儿子,他把他的王朝巨船驶进多灾多难、满是礁石的浅滩。
纪元前七八○年,发生两件大事,一是岐山(陕西岐山)崩裂,一是三川干涸,三川:泾水、渭水、洛水。民间坚信,这是大旱灾将要发生的前奏,赵国(山西洪洞北)国君姬带提醒姬宫涅说:“山崩川竭,显示人的血液枯干,肌肤消失。岐山又是周王朝创业之地,一旦塌陷,更非同小可。大王如果求贤辅政,还可能消除天怒。如果仍然只一味找美女、觅艳妇,恐怕要生变乱。”这些话不是任何一个暴君听得进耳朵的,于是姬官涅大怒,把姬带还回他的封国。褒国(陕西汉中西北)国君褒(王向)进谏说:“大王既不畏惧上天的警告,又舍弃忠良,国家如何能够治理。”姬宫涅更大怒,把褒(王向)囚入监狱。
褒(王向)的儿子褒洪德用尽方法,都不能把父亲营救出来,最后他想起在四百年前周王朝开山老祖姬昌被子受辛囚禁在囗里的故事,于是训练一批以褒姒为首的美女,献给姬宫涅。这个谋略果然成功,皇宫里成了褒国女子的天下,姬宫涅不久就对褒姒言听计从。不但释放了褒(王向),还采取步骤要立褒姒当王后。二十年代纪元七七三前年,姬宫涅把原配妻子中后废掉,又把申后所生的太子姬宜臼贬为平民,发配到三百七十公里外的申国(河南南阳),命他的外祖父申国国君管教,遂即宣布褒姒为正式王后。不过褒姒性情严肃(也可能是她对硬把她因在宫廷的国王丈夫怀恨至深),很少露出笑容,于是就发生以下高度戏剧化的故事。
姬宫涅千方百计引逗褒姒发笑,她总是不笑,使他既生气又焦急。于是一位忠心耿耿的大臣献计说:“如果燃起烽火,包管王后会笑。”连小孩子都知道绝不可以乱燃烽火,但姬宫涅认为偶尔玩一次没有关系。他就带着褒姒,前往镐京东方四十五公里的骊山,举行盛大宴会。欢宴到深夜时,姬宫涅下令燃起烽火。刹那间火焰直冲霄汉,像一条逃命的巨鲸一样,不断地一股一股喷出火柱,向黑暗的远处奔腾而去。王畿附近的封国国君们从梦中惊醒,以为镐京已被蛮族包围,国王老命危在旦夕,立即集合军队,率领驰援。姬宫涅和褒姒居高临下,准备欣赏这场自以为使人出丑的伟大节目。黎明时分,那些身披重甲,汗出如雨,衔枚疾进的勤王之师,果然进入视界。不久就抵达骊山脚下,封国的部队虽经过一夜急行军,仍精神抖擞,面上呈现着即将献身国王、为国战死的忠义颜色。姬宫涅大为满意,派人宣布圣旨说:“谢谢各位;没有什么外寇,我只不过用烽火悄悄解闷一下罢了。请你们原路回去,另候犒赏。”那些封国国君好不容易才相信自己的耳朵后,纷纷偃旗息鼓,狼狈而去。褒姒一一看到眼里,不禁嫣然一笑,这一笑使她更加美如天仙。姬宫涅大喜说:“王后一笑,百媚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