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河南人惹谁了 > 第2章

第2章(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张艺谋的影片很叫响,据说他的影片是专门用以在国际上获奖和捧角儿的。但也有人批评其不少片子是拿中国人的丑陋、揭中国人的伤疤给好奇的外国人看的。“拐”也许就是河南人身上的落后的“伤疤”,在电影中以高于生活的艺术来拿河南人开涮,将这类“伤疤”给身为同胞兄弟的观众展示,就似乎有点相煎太急、歧视河南人的味道了。

对于河南人的“骗”,坊间也流传了不少段子,其中“言简意赅”的要数此段:“火车在途经河南时发出的声响是:骗死你、骗死你……”

另有一则也可算是此类中的代表作:某外国著名魔术师在全世界巡演一生,成为一代名师,从没有人能看透他魔术中的奇巧。不久前他首次到中国表演即到了河南,他集其一生魔术表演的精华登台献艺,谁知从头到尾,他的每个魔术刚一表演,就被观众喊破,最后被轰下舞台。他百思不得其解,后来观众中一位8岁的小孩儿不屑地告诉他:你这点把戏蒙谁?不知道俺河南人都是骗子的师傅。魔术师闻言,自感白活一生,遂在嵩山下买处宅子,拜这个小孩儿为师,重练河南“新派魔术”。

骗也是历史悠久、很江湖的一种手段,只要是有人的地方,此类恶行就很难绝迹。就骗的种类来说,有大骗、中骗和小骗。在中国的土地上骗的伎俩和规模也在不断变化、增大,www奇Qisuu书com网已从古时的骗两个喝粥的铜钱,早已发展到今天骗数额动辄L亿的国有资产和增值税。河南人骗子不少,笔者也不下几次地被形形色色的骗子愚弄,对此也是深恶痛绝,但“骗”就是河南人的特性吗?

从目前社会上流行的段子或其他类型的描绘河南人“骗”特性的“艺术”形式中可以看出,人们“虚构”的河南人行骗的特点大抵有三:一曰层次低。比如有人说河南的城市里“满街都是骗子”,其中便含有河南人行骗的手法很原始和低劣,大都采用江湖千百年来“移花接木”、“偷梁换柱”的术士手法,地点也都在街市上,这些骗子似乎与路边算命的和玩小魔术的渊源很深,形式也不过是如“上访无钱”、“逃荒无粮”式,或者高级一点搞点“易拉罐获奖”、“路边拾遗与行人分享”之类的骗术,与当今大都市里的高科技行骗形成巨大反差。

河南有些人昧着良心造假,坑害别人的确遭人唾弃,但那么多人把个别的、在其他省份过去和现在都存在的造假的“专利”交给河南一个省的人去承担,这公平吗?

“火车在途经河南时发出的声响是:骗死你、骗死你……”

有一部陈佩斯主演的喜剧电影,内容大概是男主角要继承亲戚的遗产,根据这位亲戚的遗嘱,男主角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必须有一个子女,但此时的他还没结婚,情急之下,他想收养一个孩子,于是就有人给他介绍了一个愿意将孩子给他收养的汉子。

银幕上这个汉子一身农民的打扮,把男主角带到了郊外一个饲养场,在一个低矮的铁笼子里,向他展示了一群蓬头垢面的小孩。当他得知这个汉子是个人贩子时,他愤怒地举报了他。引人注意的是:这个人贩子讲的是一口标准的河南话。

同样愤怒的还有电影院内的观众,他们痛恨这个丧尽天良的人贩子,因为在当代的中国,孩子是最值得同情与付出爱心的对象,而如此残忍地对待儿童自然也使历史上十恶不赦的首恶由“无君无父”变迁为“贩卖儿童”。电影导演有意无意。或多或少的诱导使观众将宣泄的对象转移到了整个河南人身上。

也正是由于种种此类不健康的舆论影响,河南人额头上的“贩卖人口”的标签终于像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上的咒谒一般牢固了。

无论是国内还是海外,“拐”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行当。远的有欧洲人往美洲贩卖黑奴,近代有成千上万的中国“海国”被送到旧金山修铁路、挖金矿。这一丑恶的现象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早已成为流风余响,但在现时的中国许多地方还是时有耳闻,只不过“拐”的对象变成了妇女和儿童。也许是河南的历史太久远,这一江湖中下三赖的做法在这里出了一些,最有影响的事件据说是80年代曾有一名外省女大学生在郑州火车站被人拐卖到了山东。在正逐渐步人文明社会的中国,这类事情最遭人愤恨是很自然的,但利用电影来丑化河南人的形象不能不说是新时期电影工作者的一大发明了。

中原地区历遭天灾人祸,特别是在战乱和饥道之时人命的确就不值钱了,“卖儿卖女”、“易子而食”的典故在历史中常有记载,孩子时常不知不觉间就成为了商品,这也许就是有了“人口贩子”这一“职业”的历史背景。

记得小的时候,河南老家附近总会发现一些操着南方口音的女子在某某家定居下来,成为家庭主妇,有坊间好事者便会向人们发布说:某某从四川买了个媳妇。那时专门从事“卖媳妇”行当的大抵有两种:一者为十恶不赦的“拐卖”;一者为人口掮客,专门为娶不起媳妇的男人或贫困山区想找个好人家的女子解决婚姻问题。到豫西南的四川女子多,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在那里的山区终年辛苦劳作但收获甚少,不少女人愿意到平原生活,富裕不求,温饱倒是容易多了。这两者的出现其实都打着深深的贫困的印记,因为贫困的生活和贫困的精神是对形影不离的孪生兄弟。

如果从发展的眼光看,随着河南人经济情况的好转和国家长期“打拐”斗争的实施,拐卖妇女儿童的事件在河南已经不多见,笔者也始终相信,这一现象终归会像先前中国男人的辫子和女人的小鞋,走进历史的烟尘。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