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第1 / 2页)
回头看看今天一些影视作品中讲河南话的小偷和人贩子是否真的使作品增色了呢?这些小角色到底体现了多少艺术成分?
唉,真不愿意下这样的结论:当今某些影视工作者“乏”得可以!
口舌文学“浩浩荡荡”
当然,前述几种丑化河南人的途径与今天街头巷尾、酒店茶楼等社交场所流行的以段子为主的口舌文学相比,简直有点“小巫见大巫”了。也许前述方式存在着有意、无意、间接。直接的区别,受着载体性质和影响范围的局限,在丑化河南人这类基本上属于世俗社会之事上,其功效远不如看似原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口舌文学。
以口舌文学丑化河南人的场所主要发生在酒桌上,尽管酒桌上流行的还有诸如丑化公务员的笑话和男女苟且的故事,但这些都存有政治敏感和低俗下流的嫌疑,只有谈谈河南人既可肆意渲染,又能经解胸中各样块垒,同时显示自我的高贵与不俗。在此笔者可以将无数次经历的场景作一概括性描述:
最近我来了几趟郑州,由此发出上述感慨。
——平头望过去,河南人真是貌不惊人。我试验过,看脸面听说话:木呐、脸上、面朝黄土背朝天但实诚、热情的,八九不离十,是河南人。他们是农民——在我的心目中,这是河南一省的性质,也是象征——但又是奇异的农民,与种地不种地无关,即使西服领带,还是遮不住那烙印。
——无可否认,河南人的名声实在糟糕,兼具农民的狡黠、土匪的泼皮、奸商的毒辣、传统官僚的厚黑和流氓无产者的无所不为,而且缺乏良好的地域文化凝结成的。具有人文色彩和审美意义的价值观。其口碑在全国各省市区大概居倒数三名之内。
——郑州:河南省省会,一提到这个地方我就来气。干什么不行,你也不能造假呀。要么你就学习人家西宁。银川一样甘愿认穷,要么你就好好学学兰州、温州、乌鲁木齐是怎么大刀阔斧改造搞建设的。可是这个地方的人偏就要造假坑人。(如果有河南籍的网友看到这篇帖子,千万别咒我,嫌我说你们的坏话,其实我所说的这些东西,早已是众多国民心目中不可磨灭的事实了。)
——郑州治安之差全国闻名。连省会都出张金柱这等警察败类、残忍至极之徒,可见民风堕落程度。
(佳肴满桌,高朋满座)
甲举杯站立敬酒:我敬大家,本人身体不适,不能多饮,我随意,大家干!
——有一则关于上海人的故事,故事大概的意思是这样的:三个同班同学(分别是上海人、武汉人和河南人),看到了一个卖冰棍的小摊,上海人走到小摊前面对另两人说:“我请你们吃雪糕!”武汉人笑了笑没有动,河南人满脸堆笑迎了上去,到了小摊前面,上海人对河南人说:“你要吃还得自己买,我说请你是先尝尝。来,尝一口,真不错。”说罢把雪糕向河南人的面前伸了伸,河南人心想尝尝也好呀,可上海人在河南人张嘴的一刹那把雪糕迅速地含在嘴里,随后扬长而去。河南人气得跳脚,却又无可奈何。这个故事说明上海人的精明与小气真是无所不在,河南人就是傻实在。武汉人的思维极富有跳跃性和很强的前瞻性,聪明的还是武汉人。同时我也是很崇拜上海人的,他们很多做法的确令人匪夷所思。
利用影视作品丑化河南人是一大“发明”
在以影视为载体丑化河南人方面,前文已经讲过利用电影、电视丑化河南人的形象是新时期影视工作者的一大发明,这些做法引起了河南人的极度反感。但也有的人,包括一些影视创作人员认为这只是一个外地人的角色,并无针对性的特殊意义,甚至还怪河南人太敏感。
笔者认为,目前国产电影和电视剧还不至于水平高到中国人都看不懂,如果不是智商有问题的人——且买得起电视或看得起电影的即使不懂影视艺术的人都会有这种感觉:今天的影视作品中只有两类人讲方言,大人物和小人物(全以方言演出的影视剧除外),确切地说是伟大领袖和河南小偷、无赖、保姆等。伟大领袖讲方言大家都能理解,那么让河南人讲方言会起到什么艺术效果呢?不明摆着也是突出河南人的形象——当然是突出坏的形象,丑化河南人。关于手法与效果的关系问题,搞影视艺术的“大腕们”是不会装傻的吧。
退一步讲,即使作品做这样的安排真的如有人所辩解的那样:并非针对河南人,仅仅是为影视作品显现些“看点”与“亮点”,以噱头换些掌声和钞票。笔者认为这些也全无必要。在此笔者愿意提一下英年早逝的电影演员陈裕德——一个典型的河南“土著”所创造的角色。他应当说是改革开放后演农民的佼佼者,尤其是在电影《咱们的牛百岁》等片子里塑造了被中国农民信服的角色——懒惰中带着无赖,憨厚中显出狡黠的农民,在我国农村改革发展如火如茶的年代曾经引起巨大的反响。陈裕德所塑造的角色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当时中国农民中的。一类典型。不管哪个省的人都会有切身的感觉——在自己的身边确实有这种人和事,作为农民人口最多的河南人更是会感觉河南的四荒八野的确有很多这样的人,角色的效果足以引发包括河南人在内的中国人的反思。陈裕德在电影中没有讲一句河南话,但他所创造的配角却显示出别具一格的艺术魅力,这就是艺术,真正体现了“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