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河南人惹谁了 > 第8章

第8章(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当然,许多地方老板不招河南工也许有着他自己的理由,有着他与河南人打交道中痛苦的经历,河南民工中也确实存在着不少懒惰、无赖、小偷和骗子,但拒招河南人的现象在中国从南到北形成一股风气,不能不说主要原因还是丑化河南人进而歧视河南人的因素在作怪。

我国《劳动法》第三条规定:“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力。”第十二条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歧视。”

作为企业或公司的老板,他们不可能一点也不懂得《劳动法》,况且,人才是不分籍贯的。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敢置法律于不顾,公开或隐晦地坚持不招收某一个地方的员工呢?

的确,当前以丑化、歧视河南人为主的这种歧视现象如果在社会上继续蔓延下去,也许会成为制造省籍、地区隔膜、偏见以至敌视的原凶,对于21世纪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将造成极大的困扰。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一、“河南人不得入内”

写有“河南人不得人内”的木牌,堂而皇之地挂在首都北京中关村一些公司、商店的玻璃门上。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尤其是河南人联想起上个世纪初叶上海滩上“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警示,又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发生在法制日益健全的中国的首都。

在广州,在深圳,在上海,在许多经济发达地区,许多公司都在门口贴有类似的启示:“不与河南人洽谈”、“不招河南人”。一位经常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对此感触颇深:“在中国的省份里面,河南人的名声好像很不好,现在一提到骗子,好像就要和河南人划等号,在中国,河南好像就是骗子的老窝。人们一听到河南口音的人,立马提高警惕,生怕被骗了。河南人放一个屁,旁边的人都要掂量掂量里面有没有阴谋。”

深圳一家报纸曾有过这样的报道:“每年,千千万万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从全国各地涌向南方,他们都抱着一个共同的目的——打工挣钱。然而,当他们满心欢喜地拿着身份证来到招工的工厂或公司时,许多人都因是‘某地人’而被拒之门外。他们在不解和气愤的同时,也感到无奈。”

这篇文章的作者在通过调查后认为“深圳市布吉镇的许多中小私营、港台资企业都公开表明不招河南人”。“在龙华某眼镜厂做主管的河南籍李先生告诉笔者,当初他来东莞打工时,找了几家工厂,都因自己是河南人而一次次遭到冷眼和拒绝。他感到非常气愤和不解,有时候真的想报复那些歧视河南人的老板。”

北京市必然广告公司陈黎莉也表示:一个时期以来,我听说的河南人成了弄虚作假的代名词,老板不愿意雇河南籍员工;老百姓用河南的产品心里直打嘀咕……都是怕吃亏上当。另一位外地人在网上谈起河南人在外的遭遇时说:回想起以前就曾经在中关村的许多公司门口,看见过“河南人免进”的招牌,又听说最近在山东烟台召开的一个展览洽谈会上,也有许多展台挂出“河南人免谈”的牌子,我周围的几个去过河南的朋友也都异口同声地大讲河南人的不是,似乎有人人喊打之势。

如果你打开电脑里的人才市场的网站,招聘广告里有关招聘条件中会时常有“不要河南人”的注脚间进眼中。笔者在一个叫“搜才”的网站中看到,在有关招聘的栏目中,几乎每一个页面上都有不招河南人的要求。在此引用两例:企业简称:修理部。招聘职位:修理工。工资:1000元以上。男,30岁左右,不要河南的。

企业简称:海淀区搬家公司。招聘职位:司机。工资1000元以上。男,30岁左右……不要河南的。

笔者认识的一位河南老乡不久前和同村的几个人结伴去广州找活干,但几经冷遇后现在到了北京。他说,原来听说那里歧视河南人我还不相信,谁知到了广州,真的有很多地方挂着“不要河南人”、“河南人免进”的牌子,有的公司门卫一听说我们是河南人,干脆就不让进门。到了北京也没好到哪儿,好不容易找个活,去租房的时候连自己是河南人都不敢说,谎称自己是山东的。都说河南人爱骗,你说这次骗不都是被逼出来的吗?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