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会员书架
首页 >其他小说 >河南人惹谁了 > 第9章

第9章(第1 / 2页)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为了赢得成功的机会——至少是外人的信赖和支持,赢得和外省人同等的目光,河南人往往要顶着丑化的压力和歧视的重负,付出比别人高得多的努力来证明自己,证明河南人是无辜的。同是炎黄的子孙,如此对待河南人,相煎何急啊?!

中国正在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迅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直接引发着人们生活水平、生活习惯乃至思想、观念的变革,革旧立新,与国际接轨,这是历史潮流与大势。河南人根深蒂固的传统文化影响中有许多负面的东西的确是需要拿出勇气更新,河南人更要拿出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批评。但必须指出的是,某些人对河南人的全面丑化与歧视绝对不是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冲突,更不是高尚人与低俗人之间的矛盾。因为丑化和歧视是从潘多拉的魔盒中跑出来的人的劣根性的一种,其本身始终是原始与丑恶的,与“先进文化”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

某些自命清高的人和“贵族”其实有的只是“异化了的价值观”而非“先进的文化”,这种“异化了的价值观‘只是经济发展中应该消除的’负面产品”。他们对河南人显示出的优越感以及无情的丑化和歧视,尽管可能在“生活水平较高”、“受教育水平较高”、“生活流行时尚”的背景下带着“先进文化”的幌子,仍掩饰不住其人性中“丑陋的尾巴”。

在美国,长时期白人对有色人种的种族歧视曾经是一个相当大的问题,也曾是美国留给人类的“典型问题”,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包括美国黑人以及很多白人在内的努力奋斗,至少在美国的法律上基本消除了种族歧视。在南非,由于广大黑人的上百年拼争,终于使实行“种族隔离”政策的旧政府灰飞烟灭,出现了南非第一个黑人总统曼德拉。

他接着说:“若不甘心,闹什么纠纷打什么官司,可能还要被折腾死——据说河南的工商、税务和法院都很黑,尤其是对外来的人。”

有时候,理论上的辩解很难改变先人为主的误解和偏见。

尽管一些人视河南为畏途,但河南在许多方面还是有吸引力的,于是也有一些敢于“吃螃蟹”的人进去考察一番,不过他们很多人都是带着“不人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去的,对河南人以敏感的心态处处提防着:食宿会不会被宰?路上会不会被骗?对方是不是在搞阴谋?打电话发传真价钱是不是比外边贵很多……可以想像以这样的心态到河南的人最终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结局,也可以想像这些人最后将会把在河南的“遭遇”编排成什么样的段子。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在商标、名气都属于知识产权且动辄值上数十万、几千万甚至上亿元的今天,一个省的形象该值多少钱?河南有着文化大省的美誉,有着众多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岳飞、焦裕禄、赵春娥和红旗渠等典型,也有着中国产粮第一大省的桂冠和不少的名优产品,可是河南原有的形象在众人的丑化中受到巨大损害,其损失不是可以用金钱来算计的,就是用金钱也算计不清的。

企业的商标侵权,个人的名誉受损,可以到法院去寻求公道,要求道歉与赔偿,但河南的形象被丑化,河南人被歧视,谁来主持公道,谁来负责,谁来赔偿?

第二章冷漠世界——生活在歧视中的河南人

二、地域歧视——一个危险的信号

历史的、传统的重负本已使多灾多难的河南人步履维艰,而来自大都市、经济发达地区的人们的白眼又使他们再次被绑在了精神的十字架上,慌恐、迷失、无奈、自卑和愤怒的情绪使河南人,尤其是在外地奔波的河南人感到处处羁绊,灵魂再次被带上了枷锁,自尊被无情地切割着——体无完肤。

到大城市寻梦的河南人不敢说自己是河南人——应聘时不敢在表格的籍贯栏里填写“河南”,租房时不敢用自己有河南标识的身份证,别人介绍女朋友时不敢讲自己是河南人,听到七嘴八舌的丑化河南人的段子只会脸红、躲避、向隅叹息……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敢承认自己是河南人,这是哪家的道理?!

在外地的河南人在公众场所——在电车上、地铁上、餐厅里,即使和老乡在一起,为了躲避外人歧视的目光和歧视的待遇而不敢讲河南话,在中华民族的大家庭里,这是谁人的逻辑?!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