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第1 / 3页)
他所以能当上党委书记,就是因为他有文凭,赶上了“尊重知识,提拔‘知识’”的时尚、潮流。于是乎,文凭就成了搀扶他走上政坛的拐杖,所以他越走越是步履蹒跚,趔趔趄趄地彳亍前行着。
真是“屋漏偏逢连阴雨”,一桩缠头的事让他摊上了,形势犹如“行船又遇顶头风”。
什么事件?“金凯事件”!
金凯其人其事——
金凯,出身贫寒,解放前苦读过几年“私塾”,刚解放有幸在军校深造。朝鲜战争爆发后,赴朝参战,从军高射炮部队。因击落友军苏联的飞机,险些命丧他乡。抗美援朝结束后,因过失在身,退伍后当了一名教师,在新民三中(新民市公主屯)任教。1957年反右斗争中被划为右派,也怪当年误打飞机“旧病复发”,身心受尽折磨。当年,他举家从公主屯搬回老家罗家房乡曹家村落户。平反昭雪后,他在曹家中学“官复原职”,不久就离休了。
回来的时候,大队的书记弄来好多鲤鱼,分成两份,当着我的面,分别送给冯书记和张书记各一份……
是的,他们是领导,我是一般同志,我不会理会等级与“待遇”的区别,习惯了。但我觉得很是尴尬,势力眼怎么会这样肆无忌惮?如此公开交易,行为如此龌龊,实在是令人作呕!
那个书记姓王,和我是小学的同学同桌,却没有一点同学的情感。在公社,我们是一个单位的“临时工”,都在农科站,却没有“同志最知心”的友情。王书记是在精简的时候被精简了,回家务农。后来靠“关系”做了书记,再后来又回到了农科站,最后,农科站解体了,他的官运也烟消灰飞,靠送礼却把自己送回了家。
人啊人,为什么总钟情于这一种套路于世?换一种活法,难道就是绝路吗?人活着是要有所依靠,当成拐杖也好,但迟早是要扔掉的。拄一辈子拐杖,你能走多远?
是的,拐杖也是形形色色,钱财可以买来拐杖,通过送礼买到的,然而这种拐杖能用几时啊,还得靠自己走路,走人生的路。
其妻,闻氏桂琴,小他六七岁,夫妻都是曹家村虾米沟子屯人,闻氏系金凯的第二任妻子。第一任妻子系辽河北法库县人,在他入朝前结婚,没留下一男半女,后抑郁而死。缘何抑郁?有缘无情,命运悲惨,说来话长!
金凯比家父小4岁,他们是老同志,我叫他叔叔,1993年前后我们一天得见上几面。因为曹家村有个“保安器材厂”,我下海当这个厂子的厂长,他的家就在我办公室的后面,相距10米而已。那时候闻氏刚去世不久,金凯甚是思念,精神恍惚,有些不能自持,常常自言自语,如诉如泣好不可怜啊。
更为谬误的是,文凭,文凭竟然也成了拐杖,那就是悲哀啦。
张书记走后,史书记驾到。不久,赵乡长调入,吴乡长退居二线……乡政府如毛的领导就像走马灯似的山水轮流转,真是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
史书记中等身材,不胖也不瘦,老家是辽河西东蛇山子的。他是纯牌的大学生,和我是同龄人。看言谈,人很朴实。可你听他部署工作或者做什么报告,则很少有激动人心的词汇,甚至连逻辑也可以省略,激情还会有吗?只有衣着打扮很讲究,也考究,且入时,好多人只能从这里体味到一名大学生的风采和特征。
那时候的大学生,你一年也看不到一个,就像解放初你很难在公路上看到一辆汽车一样的稀罕,叫人仰视。
大概是没有文化的人对大学生有着过高的期待值吧,所以他的表现与形象令大家很是失望。因为他从来没有给过谁什么启发、教益、知识、鼓舞、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