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 萌(第1 / 4页)
可是这个时候,细碎脚步声,明显就是来人的,所以李青黄总不会把自己这不太好的脸色摆给人,终究是最基本的道理。
可是看到来人后李青黄很奇怪啊,自己在读书,正好被过来的茱萸看见。
本来以为少不得被这丫头白眼挤兑一番。
曾有文学院名誉院长的老人打着电话飞唾沫星子,就因为李青黄的那一篇《中国古典文学对世界辐射性或覆盖性的辩思》。
不是什么权威杂志,不过就是文学院自己的校刊而已。当初本是为了和替室友和那个清北足以排名前三的唐姓姑娘要联系方式。
却遭到了无妄之灾,李青黄现在都还能闭眼想起包括《射雉赋》在内的几十篇冷僻古文被逼着一一寻对古字做注释的无奈。
所以以后见到那个老头就绕道了,按照自己老师的说法,就是皓首穷经几十年侥幸成为王公,季公那样的大才,也不如是个能做些让更多国民碗里多块肉的政经大材。
可是现在这位李大公子,巴不得自己在清北时候多在科举体制内的东西上下点功夫。
李家后山书庐几乎是被一本本的搬空。这若是搁在那个胸间没风情但是很有韬略的书生来看,是断断然不肯的。
若是世间真有幽冥,那那个书生恐怕是会在阎罗面前絮絮而谈,李青黄是如何的败坏他的收集。简直该入阿鼻道了。
然而李青黄此时也并不轻松,不说前日那姑娘醉了再醒来,就对自己连基本的温淡客气都不太有,反而是冷着脸。
就是那乡试文章,也足够这位李大才子头疼。
仔细研究过南赵的地税,盐铁互质,田丁分承,官员分工等几条别处想学也学不得的根本国策后。
曾有一个师兄在国内各个能力所及的县志中为了毕业论文翻看,就为了推导出各地文化源流的融合过程个痕迹溯源。
这等大毅力,李青黄不缺,不然他也不会是清北最耀眼的那一位。
可是现在记忆中也有那书生读过的各种书籍,但是明显就不能继承了那人对于文章的天分才华。不说别的,就是破题一项,李青黄琢磨很久后,也就是勉强入门,算不得巧妙。
李青黄并不站在后人超越几个时代的俯视视角来鄙视这种科举,或是有什么无用功的想法。
可是依旧是略感烦躁,这在高考前一个月外,在他生命中已经没出现的情绪。
李青黄觉得至少有三到七种优劣不同的改善方法。
可是如此务实到在封建体制算得上难得的南赵,竟然在科举中依旧是逃不出前人之囿。
比起别处的八股文章之外,竟然还华而不实的加上赋和经义两类。
《甘泉》《两都》《子虚》《上林》当然是都读过的,可是大概其是记下些传世之言语,然后更愿意去记下某《内参》文件的要点。
这和那个带着厚厚眼睛不肯换掉的经济学院老头整天是在他耳边唠叨务实是硬道理很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