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第2 / 3页)
夫人读过信后,知道了这素昧平生的犯人是无辜者,是专制政治的不幸牺牲品,于是出于一个妇女善良的怜悯与慈悲,便开始营救这无辜犯人的行动。
米什莱在上述的书中概要地写道:
"在当时那种腐败的社会中,也有许多易于流下同情泪水的博爱主义者、大臣、法官和贵族。但是却没有一个人采取实际行动。这无名的妇女从信中了解到悲惨的事实之后,气愤得战栗不止。然而她却没有流泪,她立即行动起来。"
看到别人痛苦不幸时,谁都会表示一下同情,说一声"太可怜了。"但却很少有人考虑一下"我该为他作什么?"
"要怎样帮助他?"特别是一旦采取行动会给自己带来苦难,会危及自己安全时,就更加困难。判断一个人是否伟大,应当看他能否在任何情况下都采取果敢行动,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道路。
鲁库勒夫人迈出的正是这种苦难的步伐。
她的行动确实果敢,她没有任何社会地位。她身着朴素服装,走过一家家一户户,进入大小公馆,向高官、领主诉说自己的信仰;请求他们释放犯人。她的诚挚达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但是她的行动却在亲朋之中遭到非议,受到卑劣的怀疑,甚至有人认为那犯人可能是她的情夫。社会,总是对正义的人十分残酷,往往投以恶劣卑俗的目光。
人们指责和非难那些先驱者的行动已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事情。出于恶意、忌妒和自私去捏造一些毫无根据的谎言,也是亘古常见的伎俩。结果常常是正义者的本来面目被埋葬于地下,唯有那些谎言却公诸于世,甚至假话被当成历史事实传给后人。
鲁库勒夫人不久便失业。但是父母的死,官府的压迫,屡次三番的磨难,都未使她为之动摇。她不灰心也不害怕,朝着既定目标勇往直前。
她敲过各处的门,找过各种关系,到处奔走呼号。有一次为了得到王宫侍女的帮助,她拖着怀孕七个月的沉重身体,寒冬腊月,竟然从巴黎徒步走到凡尔赛宫。
这样经过数年斗争,终于有一天向国王路易十六呈递释放犯人请愿书的机会来了。但是国王冷酷无情,做出永远拒绝释放的回答。万事皆休!一切努力化成泡影。残酷!这是极为残酷的回答。
可是,鲁库勒夫人在此情况下仍未停止她执著的斗争。她始终相信民众的力量,她向那些不满专制制度的贵族、富有同情心的公爵夫人、哲学家、法官等等不断进行工作,掀起一次次舆论的风潮。
真是永无后退的执著精神。任何道路都是一样,要想朝着最终目的走到底,绝非易事。"绝望"与"恐惧"好像甜美的诱惑,时时躺在伸手可及的地方,越是靠近它,心里越会空虚,感到无能为力。
鲁库勒夫人继续不断地与"巴斯底狱"进行斗争,那获得"最后胜利"的时刻终于来到了。
一七八四年,路易十六在周围呼声的迫使下,发出释放那个犯人的命令,并进一步对滥用国王签发的命令书现象提出限制。这样,那难以攻克的巴斯底狱的大门,在一个妇人的正义呼吁面前第一次打开了。
鲁库勒夫人终获胜利。后来一七八八年她离开人世。第二年,一七八九年法国大革命便拉开帷幕。她当然没有参加巴黎人民解放巴斯底狱的行动。但是,应当说正是她的坚强不屈的信念才把这个巴斯底狱拉到人民审判台前。
关于真正的英雄,米什莱这样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