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第1 / 2页)
阿雷纽斯在致辞中当然也提到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工作,但他把相对论说成是“从根本上说是与认识论有关的”,“著名的哲学家柏格森(Bergson)在巴黎批评了这个理论”,并且“天体物理学界也对此理论持怀疑态度,因为相关结论目前正在受到严格的检验。”[12]显然在这位诺贝尔物理学奖委员会主席眼里,两年前英国人的所谓验证似乎没有发生过。
所谓天体物理学界的怀疑,可以从下面的例子可见一斑。1920年在华盛顿召开了一次天文学史或者说宇宙学史上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会议的主要目的是为沙普利(HarlowShapley)和柯蒂斯(HeberCurtis)提供场所,为他们各自关于宇宙结构的观点展开了辩论。[13]这次会议在科学史上被称作“大辩论”。“大辩论”的组织者阿伯特(C.G.Abbot)拒绝把相对论当作为一个可能的会议议题,他说:“我向上帝祈祷,科学的进步会把相对论送到第四维空间之外的某个地方,它就永远不会从彼处回来折磨我们了。”[14]
虽然说,可以把这位阿伯特看作是反对广义相对论的极端例子。但科学史的史实是,在专业领域内,广义相对论走过了比狭义相对论更为曲折的道路。在广义相对论提出后的较长一段时期里,物理学家对广义相对论不感兴趣。正如斯蒂芬·温伯格曾指出的那样,当时在最基本的层次上研究物质的全部现代物理学,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两大支柱:一是狭义相对论,二是量子力学。也就是说,广义相对论与狭义相对论不同,它对于当时主要的研究课题如物质理论和辐射理论并不是必须的。
除了对广义相对论不感兴趣的一部分科学家之外,另外一部分对之感兴趣的,则在对广义相对论进行更严格更精密的检验。就光线弯曲预言来说,从1919年到1973年,进行了12次光学观测检验(表1);另外从1970年到1991年又还进行了12次射电观测检验(表2)。
在爱因斯坦看来,似乎无须这些检验,早在1914年他的理论已然由内在的简单性保证其正确了;在一般大众看来,1919年的检验就已经足够证明广义相对论是正确的。那么1919年以后几十年里对光线弯曲的检验还有什么意义呢?
笔者以为,通过观测来证实某一理论,对于该理论被科学共同体接受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理论提出者譬如爱因斯坦来说,他自信理论的正确性有内在的保证。而对于更多的其他人,他们并没有能力在深刻理解理论的基础上来判断该理论的正确性,所以只能采取“预言-证实”这样一种在其他场合也能行之有效的模式来判断理论的正确性。假如那位阿伯特能活到1991年,只要他使用科学共同体通行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对待问题,那么他也必定承认广义相对论在万分之一的精度范围内是正确的。
=======================================================
光驱的拆卸与清洗如何进行?
一、光驱的拆卸
1.前面板的拆卸
首先切断计算机电源,然后拆开机箱把光驱从5.25英寸驱动器槽中取出,拔去相应的IDE数据线以及音频线。找一根牙签,或是细铁丝之类的东西,伸入到光驱的应急弹出孔中,把光驱仓门打开,便于下一步的拆卸。
还有一种方法:在计算机电源接通的情况下,让光驱弹开之后再切断计算机电源,不过从机箱里拆卸光驱时就比较麻烦了。光驱的仓门打开之后,在光驱的左右两侧,会发现光驱的前面板是用两个塑料小卡子,卡在了光驱的外壳上。用手按下那个卡子,再用力抠开前面板,这样光驱面板的拆卸就完成了。
2.外壳的拆卸
在光驱的外壳四周,左右两边各有两颗螺丝,底部共有四颗螺丝。用螺丝刀一一将其拆除,然后将上下两部分壳体分离。这样就打开了光驱的外壳,光驱的内部结构就基本呈现出来了。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有些光驱外壳上的螺丝型号比较特殊,且“+”字槽比较浅,一般的装机螺丝刀是不行的。在拆卸时,还得注意用力均匀,一不小心就可能造成螺丝滑丝,这种情形可就不好办了。拆去外壳的上半部分后,就会看见一块覆盖在光头组件上的铁板,中间有一圆形物体,它是固定光盘盘片用的,光驱主轴电机开始旋转时就会向上移动,和夹板紧紧地合在一起,固定光盘然后高速旋转。
3.电路板的拆卸
在光驱的底部,是一块绿色的PCB印刷电路板。上面有光驱的缓存、解码芯片、BIOS等元件。另外还有一根数据线从PCB电路板上引出,线的另一端接在光驱激光头以及仓门控制电路附近,拆卸时一定要注意。电路板一般也是用螺丝固定在光驱底部的铁外壳上。拆掉螺丝后,电路板就分离出来了,不过还有几根白色的数据线连在光头组件之类的设备上。小心地把数据排线拔掉,注意不要折断数据排线(因为光驱内部的数据排线是那种IDE硬盘线)。现在PCB电路板已彻底地与光头组件分离。清洗PCB电路板我们可以用刷子轻轻刷去PCB电路板上的灰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