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第2 / 2页)
【少帅放言】
对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诞生的民办院校,在发展中时刻面临着竞争的压力,那么如何在提高和保证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办出自己的特色,成为民办院校发展的关键。
一创新意识造就思源模式
西安思源学院在1998年决定走出西安交大办学时,就清醒地认识到,民办高校正处在激烈的优胜劣汰中,在民办高校群雄而立的西安,靠滚动积累式发展,循序渐进,难有大作为。必须借鉴世界知名私立大学的办学经验,用创新思维的模式盘活我国民办教育蕴藏着的巨大的潜力资源,以超前20年的眼光来规划学院的整体发展思路。
香港科技大学的创立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很大,它从1986年开始筹建,1991年开始招生,短短的几年时间就在学术水平上超过了有90年历史的香港大学和30年历史的香港中文大学,为什么呢?因为建校之初就采用了全新的创新体制,建立了有效的融资机制。对此,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汤敏博士指出:建立一所全新的大学,比改造、创新一所旧的大学可能见效更快。这是因为,一所全新的大学可以免去许多旧体制下的束缚与包袱,以及各方面的不必要的干预。
(3)2000年7月20日,顺利迁至白鹿原新校园。
同年8月1日,思源共招收新生5000人,其中包括学历文凭考试类学生100多人。
(4)2001年6月中旬,春季自考通过率再次名列前茅,这是思源第6次位居陕西省相同规模院校第一名。
同年9月23日,2001级近万名新生举行开学典礼。
(5)2002年4月3日,思源被授予“中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称号。
思源学院以股份制运作,通过银行融资借贷的方式,以50万元启动资金起步,短短的四年时间,建起了占地1200多亩,拥有20多万平方米的气势恢宏的一流校园,从创办之初的400多名学生,到现在的全日制在校生17000多名,一跃成为全国十大万人著名民办高校。并于2002年纳入了国家统招专科计划,在思源学院的基础上建立了“西安思源职业学院”。
思源学院的校园设施是用超前20年的发展眼光来规划设计的。它的超前性、规划的合理性,令很多到过思源学院的高校领导、学术专家无不交口称赞。如果当初沿用兄弟民办高校的滚动积累的模式发展,就不会有今天的思源学院的规模和效益。滚动积累发展的模式在80年代、90年代初期,在市场机制尚不成熟时期,租几间教室,找几个高校退休教师揭竿而起,可以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夹缝中求生存、求发展。而在90年代末21世纪初,中国的市场经济已步入成熟期,仍抱着这种模式不放,就难免被淘汰的命运。思源学院用短短的四年多时间从民办高校领域中异军突起,正是吸取了一些新建的世界著名大学的成功经验,以创新的思维、创新的实践和超前的眼光,运用灵活的市场机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造就了思源模式。
二创新意识造就思源特色
民办高校的发展,规模及校园硬件设施是生存发展的前提,而教育质量对普通高校来说是声誉,对民办高校来说是生命。“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民办高校只有较大的规模、一流的校园和大楼还不行,必须要有自己的学科带头人、首席专职教授、特聘专职教授及一批双师型的专职教师队伍,并逐步改变那种以兼职教师为主,专职教师为辅的教师队伍结构模式。
同年6月20日,经陕西省政府批准,正式设立“西安思源职业学院”,思源被纳入全国高考统招序列。
同年7月中旬,参加“中国首届民办高校就业之星”评选,在评出的30名就业之星中,思源毕业生姜华、杨光磊、杜晨榜上有名,是获奖人数最多的学校。
同年12月13日,国家劳动保障部在思源举行“创新能力培训试验单位”挂牌仪式,全国首家“创新能力培训试验单位”花落思源。
(6)2003年5月28日,思源成立创新教研室,标志着学院的创新教育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同年9月30日,秋季招生工作圆满完成,学院共报到新生7000余名,在校学生共达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