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6章 果断出拳(第2 / 3页)
的个人判断。
打出第三轮齐射的时候,白佑彬就意识到自己判断错误了。
在炮弹飞行的两分多钟时间内,雷达测出的粗略数据证明了白佑彬的判断。“山城”号的航向不会超过二百五十度,而不是白佑彬之前判断的二百五十五度以上!另外,了望员的报告证明,“山城”号仍然在向西南方向航行,而不是向东南,或者正南方向航行(这可以通过战舰的侧影做出大概判断)。
结果,在第三轮齐射的炮弹落下前,白佑彬就下达了新的炮击参数。
随即,“太宗”号首先打出第四轮齐射,另外三艘战列舰收到了舰队司令部发来的炮击参数之后,也跟着开火了。
在三艘战列舰转向的时候,“山城”号首先离开“扶桑”号的“阴影区”,暴露在了四艘“皇帝”级战列舰的雷达面前,而“伊势”号与“日向”号仍然留在“扶桑”号的“阴影区”之内,所以四艘“皇帝”级战列舰只能瞄准“山城”号。
五分钟的时间,足够“山城”号完成最后的“死亡狂奔”了。
当然,运气也不是完全抛弃了“山城”号战列舰。
其“出其不意”的转向机动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四艘“皇帝”级战列舰第三轮齐射的三十六枚穿甲弹全部落空,无一命中!
当时,“太宗”号上的白佑彬已经预料到了这一结果。
说白了,第四轮齐射多半有碰运气的“嫌疑”。
当时白佑彬估计“山城”号的航向在二百三十五到二百四十五度之间,因此在向各舰下达命令的时候,对炮击参数做了细微的调整,以保证至少有一枚穿甲弹砸中“山城”号,而不是再次落空。
按照他的判断,日本舰队应该向左转,脱离战斗,而不是向右转,继续战斗。即便向右转,新航向应该大于二百五十五度,以拉开距离,尽快离开快速战斗群的炮击范围,而不是留在“必杀区”内等死,更不是像武士道一样,在明知不是敌人对手的情况下冲向敌人的炮口。
另外,当时的雷达只能测出敌舰的距离与方位,而不能测出敌舰的航向。
要测算敌舰的航向,只能测两次位置信息与方位信息,然后用三角函数计算出航向。而当时雷达测距与测角的误差都比较大,为了测得尽量准确一些,两次测量间敌舰的航行距离应该尽可能的远,也就是两次测量的方位差应该尽可能的大。
如此一来,很难在战斗,特别是两轮炮击之间用雷达测量敌舰的准确航向。
如果在夜间,无法通过测距仪准确观察敌舰的侧影,就得靠枪炮长,或者是舰队作战参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