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9 别具一格的欢迎仪式(第1 / 2页)
“马克西姆很不错,稳重,用心,关键是他从来不轻易发表自己的意见。”秦致远给予马克西姆充分正面的评价,平心而论,马克西姆在秦致远接触过的法国人里属于不错的那一类。
当然了,这或许是因为有福煦的加成作用。
既然准备引进华人,那么秦致远就要给华人一个稳定的环境,因此当秦致远听说有部分接受过高等教育的阿尔及利亚人从法国本土返回西迪贝勒阿巴斯,秦致远立即紧张起来。
“都是些什么人?能不能派人混入他们内部,看看他们到底在做些什么?”秦致远准备掺沙子。
这些接受过高等教育的殖民地人,其实就是“民族觉醒”的先驱,和民国的“国父”一样,他们将会领导殖民地的独立事业。
秦致远当然对“国父”心存感激,虽然国父的执政能力不怎么样,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性弱点,但无论如何,“国父”的历史功绩不容抹杀。
但感激归感激,尊敬归尊敬,对于现在充当“统治者”,属于是“既得利益者”群体一员的秦致远来说,必须对这些“民族觉醒先驱”加以重视,秦致远可不想让阿尔及利亚在自己的手中搞得一团糟,
西迪贝勒阿巴斯距离奥兰56公里,中间隔着奥兰盐沼,两地之间筑有铁路。
西迪贝勒阿巴斯位于阿特拉斯山脉之中,这个城市并不大,人口只有三万多人,城市周围是一望无际的葡萄园和果园。这里并没有什么矿产资源,几乎所有人都和外籍军团有关,不是外籍军团的士兵就是士兵家属,严格说来就是一个大兵营。
外籍军团的总部就建在原来的城墙中,民居围着兵团总部修建,看上去很像是21世纪的美军驻冲绳基地。
和几乎所有的北非城市一样,这里几乎没有城市规划可言,建筑物杂乱无章,似乎从来没有进行过人口普查,年轻人的比例非常高,几乎随处可见从头到脚裹得一丝不露的本地人。
因为外籍军团的部队在这次“兵变”中表现不佳,由阿尔及利亚人组成的三个步兵团全部被解散,这些士兵有的正在接受监禁,有的则已经返回西迪贝勒阿巴斯,因为对前途的不确定以及无事可做,街道上到处是游手好闲的年轻人,他们看向秦致远车队的目光并不友好,仇恨倒是谈不上,恐惧和厌恶的成份更多一些。
“做什么的都有,律师、教师、失意的政治人士等等,都是些只会卖弄嘴皮子的家伙,现在法国本土正在发生战争,这帮人没了施展才能的空间,就回来用另一种方式发出声音。说的直白一点,这帮人就是不满足于现在获得的东西,想要得到更多,可他们也不想想,要是没有伟大的法兰西,他们现在或许还在放羊!”马尔科确实很了解阿尔及利亚,但可惜认识的还不够,言语中充满了法兰西式的骄傲和优越感。
“这才是问题核心,你认为法兰西给了他们梦寐以求的生活,可那并不一定就是他们想要的,或许他们认为保持以前的生活状态才是幸福也说不定。”秦致远没有使用肯定句式,虽然秦致远所说的更像是事实真相。
“以前的生活状态?那有什么好称道的吗?没有铁路,没有汽车,从这里到因该扎木要走半年,是我们给阿尔及利亚带来了现代文明,是我们把他们从落后愚昧的状态中解救出来,他们应该有一颗感恩的心。”马尔科很固执,但固执的并非绝无道理。
“两种文化之间的巨大差异,这个无法调和。”秦致远并没有把全部的原因说完,因为那会导致巨大的争议。
“没错,无法调和的矛盾。”马尔科倒是同意秦致远的这个说法,然后又开始幸灾乐祸:“幸好这不是咱们该担心的事,这些问题属于马克西姆先生,说起来,不知道您是否了解,咱们的新任总督是个怎么样的人?”
“自从‘封口日’事件爆发之后,这里的情况就不妙,人心惶惶,流言四起,有一些在法国本土工作的人回来了,据说他们在宣传一些对我们不利的东西,是现在这里最大的不安定因素。”让·马尔科坐在汽车里向秦致远解释,对于前段时间发生在法国本土的“兵变”,马尔科选择了一个很形象的名词描述。
让·马尔科今年四十岁左右,正是年富力强的年纪,身体却过早发福,看上有点臃肿,不像是个军人。马尔科留着一脸巴黎少见的浓密大胡子,看上去和西迪贝勒阿巴斯当地人的长相差不多。马尔科笑言,这样会让他看上去更像是一名阿尔及利亚人,更加有利于开展自己的工作。
秦致远可不想留这么一脸大胡子,因此秦致远并不在乎他的工作好不好开展。
实际上,秦致远也没有准备依靠本地人开展工作,而是准备引入外来人口,这个外来人口当然不可能全部都是华人,秦致远也准备从中部非洲以及南部非洲引进黑人。
反正阿尔及利亚的人口已经够复杂了,那么就更加复杂一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