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8章 启动巴巴罗萨计划(第1 / 2页)
紧接着,希腊也摒弃与保加利亚的前嫌,连续派出特使,并多次通过国务总理汉斯·路德,明确要求加入欧盟,埃里克同样欣然应允。
欧盟的条款非常简明,主旨就是在公平、公正的框架下开展多边贸易合作,互通有无,互惠互利。德国作为欧洲的进、出口大国,又是欧盟的发起国,很多地方都会起到引领作用,适用这些条款时,属于中庸范畴。
相比之下,瑞典和挪威属于产品输出口国,贸易顺差相对可观,在德国的影响下,金融风暴对他们似乎构不成威胁。而丹麦作为主要的进口和消费国,贸易逆差明显,表面上看,好象有些吃亏,但有了德国的扶持,倒也勉强持平。
当全球经济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一片哀声的时候,以德国为龙头的欧洲经济联盟,就象在集体大锅饭阵营里开了个小灶,显得从容淡定,无关痛痒。
眼睁睁地看着欧洲大部份国家都进入了欧盟,而且小日子过得舒舒坦坦,英国只得把一肚子怨气全撒在美国身上。实际上,如果英、美双方都能摆正心态,公平公正,或许并不会导致弥漫全球的金融风暴。但是,两国都想本国优先,为重修双边贸易条款而掐得你死我活,两败俱伤,结果把全球经济同时推向了绝境。
此时此刻,东边的强邻成长得太快,以它庞大的体量,似乎已经慢慢不把德国当作一回事。性命之虞与癣疥之疾有着天壤之别,埃里克必须在两者之间表明姿态,否则,战端一开,德国将东西两线受敌。
凯塞林这份堪称完美的军事计划顿时变得有些不合时宜。整整一上午的讨论,三个人的态度几乎惊人地一致。
德意志联邦之所以能在金融危机开始后能迅速摆脱困境,与及时调整内外政策不无关联,更离不开埃里克长达近10年的巧妙布局,毕竟这次金融风暴席卷的范围和对全球经济的破坏性超出了各国经济学家的设想,更是对战后新兴工业的一次重创。
埃里克的应对方法就是拉动内需,以现有的疆域和人口总量来绘制一个钢性需求的网络,以抵消金融风暴的影响。与此同时,那些本来经济贫穷落后的国家反而借机成为了德国的好朋友和解套的邦交国,因此,德国基本上取得了独善其身的效果。
实际上,德国并没有受金融风暴多少影响,而诸如保加利亚、匈牙利、挪威、丹麦四国,更是心无旁骛的跟随在德国左右,享受着和谐共处带来的红利。大家的眼睛都不瞎,德国能在全球经济动荡的时候保持一份淡定,已经充分说明问题。
作为英、美两国的中间人,法国算是吃尽了苦头。杜美总理一直想不通,英、美、德、法都是邻居,做人的差距怎么就这么大呢?看看德国的盟友,个个吃香喝辣,而他却只能在英、美两家的夹缝中求生存,甚至要为他们的自私自利付出本国的经济利益。
看清事实真相后,杜美总理忍无可忍,终于决定暗中摆脱英、美两国的阴影,指示法国驻柏林大使主动出击,通过德国外交部部长康斯坦丁·冯·牛赖特的关系找到德国总理汉斯·路德,意图悄悄加入埃里克引领下的欧洲经济联盟,共享公平公正的和平红利。
法国与英、美两国之间曾有盟约条款束缚,在解约之前贸然加入其他国际组织则被视为背信弃义,必将受到原有组织的打压和制裁,甚至在政治上遭到孤立,基于此,就算法国有一千条理由,也不敢说走就走,在脱离原有组织前,只能与糟糕而又贪婪前盟友一同殉葬。
就这样,法国权衡再三,决定赌一把,虽然最终不能公开加入欧盟体系,但在德国官方的见证和担保下,单方面与其他国家签署了双边贸易协定。
相比之下,法国不属于欧盟正式成员,惠利也相对较少,但是,杜美总理已经非常满足,至少他能发现德国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哀伤中没有抛弃邻居,在美国持续发起贸易磨擦的同时,法国不会继续深陷于英、美两国贸易争端的烂泥中。
当然,埃里克也不傻,在带着一帮“小兄弟”奔跑的同时,德国也得到了周边这些国家广阔的市场。这种市场不会是单向的,纵使确实可以单向,埃里克也不想这么做,因为只要能给双方创造不断的利益,才能笼络这些将来至关重要的盟友,让他们清楚地知道现在只能跟谁混才能吃好喝好。
从1928年年底开始,保加利亚、匈牙利、挪威、丹麦四国便一直与德国加强经贸合作,大家甚至直接参照丹麦的模板,以“亲戚”自诩。最先如此学习的是北极圈边上的挪威,合作力度之大丝毫不逊色于丹麦这个“从属国”。
眼睁睁地看着上述四国在这次经济动荡中反而吃香喝辣,过得舒服自在,捷克和瑞典也不敢有半点迟疑,先后申请加入了这个新兴的经济合作圈。
埃里克收到各国要求进入合作圈的申请时,心里乐开了花,随即致电国务总理汉斯·路德,要求整个内阁都必须高度重视这次多方合作,并郑重其事地给这个合作圈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欧洲经济同盟,简称欧盟。
土耳其一直是晃悠在德国屁股后面的老跟班,随着捷克和瑞典先后加入欧盟,最后也不顾自己“大国”的体面,主动找上了门。脱掉所有衣服后,大家都是皮包着骨头,谁也不用笑话谁。土耳其死要面子,却只有大国的雄心而缺乏大国的身板和潜质,凯沫尔最终明白,仅凭石油管道的租赁费和向左邻右舍敲诈勒索,他已经实在买不起任何有用的装备了。